木灵藓属
木灵藓属(学名:Orthotrichum)为木灵藓科的一属苔藓植物,植物体簇状丛生。
形态特征
植物体密集簇生至疏松的垫状生长形式,着生于树干、灌丛上或岩面和岩壁上,黑色、褐色、橄榄绿色、绿色和黄绿色,稀呈淡灰绿色,通常高1-2厘米,少数种类高5-6厘米,个别种类甚至高达13厘米。茎直立或倾生,叉形或成簇分枝,基部有假根。茎横切面上的表皮层细胞小,红褐色,厚壁;无中轴分化。叶干时不皱缩,直立而紧贴茎上,但有时扭曲、卷曲、卷缩,平展、龙骨状折叠,稀具波纹,湿润时伸展,叶片线形、卵状线形、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卵状椭圆形、卵圆形,长0.6-6毫米,通常长3-4毫米;锐尖,渐尖,有时钝尖,稀具毛尖;叶片通常单层,部分种类叶片双层;叶边外卷或外曲,稀平展或内曲,常全缘;角部细胞几乎不分化;中肋强,单一,在近叶尖处消失。上部叶细胞圆方形或等径多边形,通常长7-15微米,稀长达30微米,细胞壁多少厚壁,每个细胞具1-3个分叉或不分叉的疣,稀平滑;渐向基部渐成长方形,边缘细胞略短小。繁殖体有时存在于叶片或稀生于假根上,形状为圆柱形、棒形,稀球形。雌雄同株,稀异株。雌苞叶不分化。雄苞叶大,芽形,红褐色,其上有几个精子器和隔丝。孢隐生、稍伸出或明显伸出,球形或圆柱形,长0.7-3.0毫米,在临近蒴柄处收缩,平滑,具8或16个条纹;蒴柄向左向扭曲,长约15毫米;无环带;气孔显型或隐型,位于孢蒴的中部和下部;蒴齿双层,稀单层或缺失;外蒴齿16-8或无,具疣或横纹,干燥时外卷、外弯曲或直立;内蒴齿8-16或无,宽的三角形,与外蒴齿同高,有时联合形成基膜。孢子球形,直径9-45微米,具疣,褐色。蒴帽大,钟形,具长喙或短喙,具毛或裸露,具纵褶或光滑,基部不分裂。
分布范围
本属分布于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局限于山区。全世界总计116种。我国有26种;产眉县、武功、华山、河南省的西峡县以及甘肃省的文县。生长于海拔400—700米地区附近生于树干上。我国河北省、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老挝、越南和柬埔寨及北美地区等地区。
栽培
木灵藓属是植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代表,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和特殊的繁殖习性并在植物界中的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生物学教学中,因季节等多方面因素,无法拿出生活着的木灵藓陈示给学生以便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用玻璃试管在室内人工繁育木灵藓,其方法简便易行,
一、采集木灵藓属的孢子体
在室内繁育木灵藓需要用野生木灵藓孢子体。采集野生的木灵藓孢子体要在每年中夏以后进行。木灵藓的孢子体一般在中夏以后开始出现,夏末秋初大量成熟,这段时间是采集木灵藓孢子体的最佳期。外出采集时要携带广口瓶和镊子。用镊将那些蒴柄已经变成红色,木灵形孢蒴饱满的孢子体轻轻取下,放入广口瓶中,盖好。孢蒴绿色的表明孢子还未成熟;蒴帽脱落的孢子又已散出,均无采集价值。为防止孢子体干燥后蒴帽脱落导致孢子散出,要将广口瓶封好,避免瓶中水份过度散失。采集后,要将装有木灵藓孢子体的广口瓶放在室内避光阴凉处,保存备用。
二、接种
接种野生的木灵藓孢子可在春夏两季进行。初夏,室温上升至15℃,就可接种。接种时用镊子或针将采集的木灵藓孢子体上的孢蒴撕破,将黄色的孢子散落在繁育试管中,滴加2滴清水,用棉团塞好试管口,接种工作就完成了。接种后的试管仍放在试管架上,放在室内避光处培养。
三、培养和观察
木灵藓接种后,每隔2—3天要用滴管加水几滴,并放在室内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要防止干燥或暴晒。以后每天要进行观察和记录。20几天后,可见木灵藓的芽体,芽体逐渐长大,约1个月后,形成了植物体。夏末秋初,木灵藓的绿色孢子体出现并逐渐成熟。从芽体出现至孢子成熟的各个时期都可用于教学。
主要品类
北美木灵藓
丛生木灵藓
大孢木灵藓
钝叶木灵藓
贵州省木灵藓
红叶木灵藓
华东木灵藓
黄木灵藓
卷叶木灵藓
木灵藓
木灵藓属
拟木灵藓
日本北美木灵藓
石生木灵藓
条纹木灵藓
小木灵藓
小蒴木灵藓
疣边木灵藓
云南省木灵藓
中国木灵藓
皱叶木灵藓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