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春
张旭春,四川省绵阳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世纪西方文论方向)博士生导师,英语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博士毕业。重庆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二层次成员,重庆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出版著作8部, 在《外国文学评论》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6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荣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分别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和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人物经历
1989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94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导师为乐黛云教授)。
2004年晋升为教授。
2003年10月-2004年10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剑桥大学英语系做访问学者。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四川外语学院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兼职有: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二层次成员、重庆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翻译学会常务理事。
担任职务
曾任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副系主任(分管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四川外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四川外语学院英语学院由原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和四川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系合并而成),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外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社会兼职有:重庆市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322人才工程二层次成员、重庆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翻译学会常务理事。
主讲课程
长期从事英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主要开设课程有:“高级英语”(本科)、“英文写作”(本科)、“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本科)、“西方古典文论”(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20世纪西方文论与批评实践(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比较文学名篇选读”(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史、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比较文学。已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在《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u0026West、《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东方丛刊》以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摘要转载。已独立完成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完成1项中国社科院A类项目;正在承担1项国家教委留学基金项目和1项院级项目。曾经获得省部级社科奖1次。
主要贡献
已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著4部、译著2部;在《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摘要转载,1篇被美国六大权威检索系统之一的《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u0026HCI)收录。已独立完成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完成1项中国社科院A类项目;正在独立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委留学基金项目,参与1项国家重大社科招标项目。2006年获得重庆市社科三等奖;2007年被重庆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被北京大学授予“北京大学优秀校友奖”。
论文
1、《从语言结构到诗性结构》。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年3期。
2、《曲喻及曲喻张力:比较研究李商隐和约翰-多恩的契机之一》。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3期。
3、《内心张力:作为历史存在的约翰-多恩》。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2期。
4、《反讽及反讽张力:比较研究李商隐和约翰-多恩诗歌风格之又一契机》。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1期。
5、《内心张力:作为哲学存在的李商隐和约翰-多恩》。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3期。
6、《“那飘逝的是永恒的”:论审美体验与诗意言说的本体意义》。载《东方丛刊》,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5期全文转载。
7、《德里达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载《国外文学》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11期全文转载。
8、《话语冲突:自我与他者之间》。载《东方丛刊》1998年3期。
19、《现代性:浪漫主义研究的新视角》。载《国外文学》1999年4期;《新华文摘》2000年2期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5期全文转载。
10、《革命·意识·语言:英国浪漫主义研究中的几大主导范式》。载《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1期。
11、《文学行为与文化批判: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角色定位》。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1期。
12、《再论浪漫主义和现代性》。载《文艺研究》2002年1期。
13、《“时间性的修辞”——英国浪漫主义的解构阅读》。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5期全文转载。
14、《没有丁灯寺的\u003c丁灯寺\u003e:英国浪漫主义的新历史主义解读》。《国外文学》2003年2期。
15、 “Postmodern Act \u0026Cultural Critiqu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u0026 West, 2003,no.5.
16、《互动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科意义》。载《东方丛刊》2003年2期。
17、《雪莱和拜伦的审美先锋主义思想初探》。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3期。
18、《1924年前英国浪漫主义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75华诞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19、《\u003c采坚果\u003e的版本考辨与批评谱系》。载《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6期全文转载。
20、《生态法西斯主义与生态批评的尴尬》。《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2期。
21、《“作者死啦!”:南帆\u003c文学理论新读本\u003e评述》。《问题》2007年2期。
22、《文学理论的西学东渐:从温切斯特、哈德森到本间久雄和田汉》。《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3期。
23、《\u003c文学概论\u003e:周杨与蔡仪》。《文艺研究》2007年4期。
个人专著
《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现代性视野中的中英浪漫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合著
1、《比较文学导论》(杨乃桥主编,参与者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2、《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杨春时、俞兆平主编,参与者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杨匡汉主编,参与者之一),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译著
1、《身体形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台湾弘志出版社2001年再版(更名为《五种身体》)。
2、《艺术中的理性》(乔治·桑塔亚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即出)。
译文
1、《柳毅传及其类同故事》。
2、《诗人、大臣和僧侣的冲突:1250—1450年间杂剧中的苏轼形象》。载乐黛云主编《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诗歌与文化:表演性和批判》。载王宁主编《新文学史》,2001年6月。
科研项目
1、《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现代性视野中的中英浪漫主义思潮》(重庆市教委项目;独立承担,已完成)。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点项目;参与者之一,已完成)。
3、《文学理论:中国与世界》(重庆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参与者之一,拟于2007年底完成)。
4、《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与英国浪漫主义研究》(国家教委出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独立承担,拟于2008年完成)。
5、《英国浪漫主义批评范式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独立承担,拟于2008年完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