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罗马耶稣会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Church of the Gesu](1568~1602)第一个巴洛克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和泡达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由哥特式建筑惯用的拉丁语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基本简介

罗马耶稣会教堂[Church of the Gesu](1568~1602)第一个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走向巴洛克的开始

·用柱形成连贯空间,将三个不同功能空间联系起来

·中心化祭坛空间与巴西利卡更有连贯的处理 双柱形式

·立面是泡达设计的,不再强调有秩序的安排,用灵活的方式强化一种局部,形成一种复杂有吸引力的立面,将阿伯蒂形式有序打破

· 建筑师:维尼奥拉与泡达

· 两个传统母题——代表救赎的路径和代表天堂的穹顶的新的积极解释

· 穹顶和巴西利卡的融合,双柱片段将空间引至中心平面,弱化侧廊,立面强调中心入口。中央入口出采用圆柱,比壁柱有更强的凸凹感。

·与阿尔伯蒂的S. Maria novella in Florance比较:

阿尔伯蒂的立面:已经很清晰,中殿和侧廊,柱子和墙的关系

而泡达的立面:运用了双柱,很多层次开始交织在一起,檐口凹凸,

光影更加复杂,建筑更加凸显:半圆形拱内有三角形的山花

建筑风格的意义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马可·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参考资料

建筑历史及其理论.新浪博客.201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