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作用
分解作用,又称腐烂、腐败,是指动物蛋白质及其有关之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无机化合物,并回到大自然物质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由缺氧微生物和腐化细菌完成,对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至关重要。分解作用不仅涉及生物学上的物质转换,还包括由此产生的特有气味,如腐胺和尸碱等生物碱。
分解阶段
1. 机械作用阶段:由于物理的和生物的作用,动植物遗体被分解成为颗粒和碎屑,即碎裂。
2. 生物异化作用阶段:腐生生物在酶的作用下,把有机物碎屑转变成为腐植酸和其他可溶性有机物,即从聚合体变成单体。然后腐殖酸和其它可溶性有机化合物缓慢分解,逐步变成生产者可以重新利用的无机化合物。
3. 淋溶过程: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来,进入土壤。在自然界中,这三个过程是交叉进行、相互影响的。
例如,在叶的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已经开始分解作用,枯枝败叶一旦落到地面,就为细菌、真菌、线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分解,同时也被一些无脊椎动物如唇足纲、弹尾、蚯蚓等摄食,大量的未被消化的有机物残体通过消化道排出,使叶等有机物暴露面积增加,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从该意义上讲,大部分分解者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分解者开始分解,物理的和生物的分解复杂性一般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分解者生物的多样性也增加。随分解过程的进展,分解速度逐渐降低,待分解的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也降低,直到最后都还原成为无机化合物。各类有机物被分解的速度也不同,一般葡萄糖分解较快,3天中有50%的被分解;纤维素分解较慢,24天中只有65%的被分解;腐殖质分解最慢,在灰壤中能保存25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