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寺
云台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的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云台禅寺现有常住僧人10人,住持为中国佛教协会寺庙工作办公室主任清远法师。
庙宇简介
云台禅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桐柏山(白云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是方圆200公里的最高峰,南望楚地,北眺中原,系千里淮河发源地。寺院座北朝南,有僧房46间,殿堂7座18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寺 院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
云台禅寺为佛教圣地、临济宗白云系的祖庭。1989年以来在住持性墨、海长法师的努力下,率众僧尼居士四方化募,辛勤劳作,历时7年,耗资400余万元,依次建成天王殿、祖师殿、观音殿、三圣殿、卧佛殿、大雄宝殿、罗汉殿。1996年冬县政府动员数万民众,开山斩石、填壑凿壁,修通水帘寺至太白顶云台禅寺的道路,驱车可达云台禅寺下的小平顶。
主要景点
冰花美景
桐柏山云台寺古朴肃穆,青砖黄瓦飞檐雕,殿内大小塑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山上有曲折的“十八
扭”、“一线天”、“龙官庙”等胜迹。山顶有祖师殿与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极乐诸佛;山顶还有卧虎石,昂首蹲座,状如猛虎。太白顶狭谷内有桃花洞、观音洞、锣鼓洞、楼房洞、霹雳闪电洞等五个石洞,景致殊胜。
2013年4月20日,适逢云台禅寺住持清远法师回寺安排事务,河北泊头泊莲寺朝山团回山礼祖,太白顶白云祖庭再现冰叶日中花世界美景,蓝天、白云、春风、阳光下,晶莹剔透的琉璃世界,仿佛天上人间,辉映着拾级而上的朝山信众,构成了绝妙的图画,令人赞叹不已,使人流连忘返。
山顶风光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1997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随州市境 内,以主峰太白顶为中心,方圆75平方公里,与河南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淮源风景名胜区相毗邻。这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历史悠久;这里有远古三圣、千年佛道的遗踪;这里有历代俊杰、仁人志士的足迹;涵盖景点50余个,峻峰,峭壁,奇石,异洞,古塔,寺庙,古寨,瀑布,溪潭等各类景点100余处,景物景观1000余处,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庙依山麓
桐柏山也是饮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之一。早在隋唐,佛教文化就传道这里,至清而盛,僧众多达600余人。乾 隆四十九年,太白顶建云台禅寺,该寺座跨豫鄂,高僧辈出,享誉海内外,素有“南普陀,北云台”之称。如今殿宇轩昂,雄伟壮观,天王殿、玉佛殿、大雄宝殿、卧佛殿、观音殿、毗庐殿六大殿堂依次而建,飞檐雕甍,古朴肃穆。圣像庄严,佛僧云集,游人如织。有诗为赞:“披雾带霞登云台,日暖奇花遍地开。危殿插霄星月近,险峰接天风雨来。”,素有华中第一寺之美誉!
太白顶方圆几百里,山山有寺、处处有庙。千百年来,桐柏山佛道两教竞相争鸣,却又交融共生,形成了我国为数不多的的佛道共荣景象。云台寺祖师殿, 前殿供道,后殿奉佛,佛道合一,两教始祖同堂共享香火,实为中华佛道之奇观。
八访涧
又叫访贤涧,位于太白顶主峰以南,是一条长达6千米的大峡谷。举目远眺,秀峰幽谷连绵,清溪飞瀑串珠, 是一条最能体验风景区山水神韵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的游览线,也是汉高祖刘邦八访贤臣传说地。相传张良辅高祖统一天下积劳成疾,为求清净长寿,便云游四海,寻至太白顶主峰一天然洞内隐居修身,传说张良归隐桐柏山后,刘知远曾派八大臣至此造访,遂成为千古美谈。
在八访涧出口处有一寺庙叫子房庙,相传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张良所建。庙后古银杏树,历经千年仍苍萃挺拔,千年古银杏树,铭刻张良魂。
这里还红色旅游胜地,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桐柏解放区,解放军桐柏军区第一军分区机关设在八访涧下李家沟,现后方医院、被服厂,枪械所遗址仍在。
历史沿革
该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相传白云顶上,原有石拱道观一座,道士四人,清朝隆年间,四川紫微山宗林寺临济宗大和尚端德云游至此,见群山崔巍,灵光彻天。一日登顶,目相地貌而流连忘返。天色即 晚,道士不允进观内歇息,乃备坐於观外石上。当夜风雪交加,奇寒无比,及至天明云霁,道士见端正襟危坐闭目未醒,而周身热气蒸腾,四近无雪,方知其为得道高僧,遂迎入石房供齐拜之为师,并立誓言弃道皈佛。端德即为四道剃度传戒,请经授法,至其彻悟教义,方分授法号,曰圆明、圆真、圆智、圆法,令圆明居留白云山、圆真下桃花洞分别开基筑山,而携圆智、圆法归蜀。圆明原为当阳县令,为官清正;圆真举人出身,学识渊博。经苦心经营,相继建成二寺。
上曰“普化寺”,中国禅宗临济宗白云系即肇基于此,世尊华光端德为开山始祖,圆字辈演派为第二代祖师。继经各代宗师劝化创业,保安、朝阳、石佛、卧龙、罗汉、法佛、桂泉、观音、龙潭等30多座佛寺先后面世。鼎盛时期在寺僧有僧尼多达六百馀人,其中造诣深厚者赓续不断。或国内外建校请学,或海外授徒,或名山入定,或隐幽著书。同治年间寂安和尚奉诏人宫诵经,钦赐千佛袈裟、金钩玉环、赢得镇山之宝。清末以来,京、渝、沪、穗诸大都市,白马、少林、九华、普陀等古刹乃至印、缅、新、泰、日、美、马来、印度尼西亚及港澳等国家或地区许多名寺院,均不乏白云系法脉与其再传弟子。
云台寺由清至今历经沧桑,期间屡有兵患匪祸此来彼往,至1949年,除石观外佛寺成为废墟。1989年,住持 性墨法师、印诚和尚率僧尼居士化募集资、艰苦劳作,历时7年,耗资百余万元,云台寺六大殿堂终于竣工,依次为天王殿、玉佛殿、大雄宝殿、卧佛殿、观音殿、毗庐殿。
一九九六年冬,政府修通水帘寺至白云山之盘山公路,车辆可直抵禅寺略下之小淮井。桐柏山历来圣贤大德有海学参祖、海底坐祖、肉身不坏极印、内含神通摩诃、大法直信志和尚、白马寺海法主丈、香港特别行政区如修法师等等。
文化胜景
白云山志序
海内名山之多,各具风格,而太白顶白云山,雄踞随、桐之间,绵亘逶迤,盘环百里,其高乃数千万仞,乃古今高僧隐士修真托迹之所。山有千嶂回岚,群峰耸翠,层峦叠出,曲涧交汇,碧波清沼,绿树秀草,大而一 峰一嶂,小而一丘一壑,皆有四时异景。良以险径崎岖,樵苏塞道,车马难通,人迹罕至,致使古迹名胜,没于荒烟,梵宇浮图,掩于蔓草,深为痛叹。于是蹑险萝,越涧穿林,极力搜罗,虑之不足,复驰函诸方,访询诸老。然区区之意,志在表扬名胜,用显古迹,令世景慕,复为搜集高僧,仰其德业,见贤思齐,非敢轻言著作,描写风景。所憾者,其如参考,鲜得完整之说。诸老之言,多属简略,加以才疏学浅,匆匆执笔,因不足以显山水之美。且挂一漏万,迫于时间,仅作初稿,以任高明修治。
白云山于清乾隆前,一因年代湮远,二乏史籍可考,难详其源。兹据白云宗谱,自我开山始祖华光大和尚来山传教度僧,为布教之始。厥后琳严丽,殿宇辉煌,子孙绵衍,传布中外,禅德讲师,代不乏人。奈沧桑世变,护法无人,庄严道场,今则荒草蔓蔓,乱石推途矣。本志内分山脉、峰峦、洞岩、伽蓝、高僧等十二,各从其类,联辍成篇,以清眉目,便于检阅,唯主峰云台寺与水帘寺、桃花洞三处,名胜居多,为集中故,合为一谈,希游者居此,效古人见山而体道,闻水以悟心,是为序。
公元一九八六年佛涅日兰若沙门释印恭序。
白云山志跋
白云一山,诸岩争秀,群峰入云,危崖悬石,险自天设,离奇古怪,吞吐异状,千岗重叠,难尽指数,其间 长松婆娑,修篁掩映,好鸟翔集,名花竞发,青林栖藏灵禽,碧潭潜隐神物,飞泉喷金丝雀之珠,崇峦腾紫色之霞。更兼兰若星错,梵呗之声时闻,深林密布,樵歌之音未断。是以高隐韬光,古仙留踪,而其幽赏之胜,他山莫及。夙有写志之思,然自审学,未敢率尔操。八四年夏,余与传虚上人,纳凉于梅溪之畔,席石谈心,上人即以编辑是书为劝,余曰“恭山居二十余年,与世隔绝,唯泉石之好,已入膏肓,烟霞之癖,早成疾,所学荒疏,白首无知,深恐拙笔不文,难尽山水之致,仅召续貂之。”上人曰:“佛弟子不涉名利,唯以利物为怀,纵被诮,复何愧乎。”复各地修志之风传来,上人复劝,于是顿忘固陋,握笔构思,先纪山水从物,次述文艺建筑,并命以美名,加以点缀,庶几白云胜概,收备一册,以便无暇登山之士,可不动寸步,坐探山水,弗用跋涉,卧游云林,是为跋。
公元一九八七年四月八日兰若沙门印恭
一代高僧
端德和尚
开山始祖
字华光,四川宁远府西昌市紫微山宗林寺长老,彻悟心性,发明本来,节操唯严,心乐幽寂,法传临济四十一世。于乾隆四十九年,朝五台归,路过山麓,睹此峰峦秀丽,云林幽蔚,遂策杖至桃花洞。时日已暮,黄冠嫉 之,拒不留宿,祖略无愠色,遂敷蒲团坐露地,是夜风雪交作,俄深盈丈,寒凛倍常,道人以为冻成僵尸矣。翌日雪止,见其屹然危坐,四围无雪,始知高人,遂延入洞内,进饮食,执弟子礼,遂舍道为僧焉。最初从祖浇发者,即黄冠中四名高道,曰:圆明、圆真、圆智、圆法是也,祖演派三十二字,并付心印于四人,偈曰:法从心体生诸法,离诸心体法无生,无生心体法真法,心体无生真法真。祖传记法已,遂留圆明、圆真在山传灯宏化,自与圆智等,一身云水返谯蜀矣。(此出白云宗谱)。
故事片段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冬天,四川宗林寺华光端德祖师,带一个小徒弟,踏着没膝的积雪上到太白顶,其时桐柏山是道教的地盘,道人对和尚极不友好。
这华光祖师,朝礼五台山后一路辗转来到河南桐柏山。
华光祖师对道人合十:“路过贵地,求住一宿。”
小道人:“不行,最讨厌你们和尚。”
华光祖师:“阿弥陀佛……”
道人:“少啰嗦,不行就是不行!”
华光祖师:“那让小徒到门洞无雪处吧,我就在外边。”
印恭法师
印恭法师,号体谦,法号常广,俗名盛祥麟。1930年出生于随州市解河一塾师门第。少时随父就读,天资聪颖。幼承家教,孔孟经史无不熟读。其母笃佛,日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耳濡目染,已初解佛法四谛之理。耕稼之 余,广读佛经,遂坚出家之愿。1952年在湖北海会寺依海墨和尚剃度。1957年秋受戒于南京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隆昌寺。为求索禅宗之机锋妙谛,南渡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一百一十七岁的当代著名禅师虚云老和尚,求其开示禅宗要旨。虚老嘉其诚,摩顶教谕,使其深受教益。后又参学到曲江区南华寺,时值“反右”运动,遂于1985年返桐柏山,在太白顶四周结茅定居,农作禅修,潜心佛学研究,至今三十佘年。
定居之初,恭师开荒种谷植芋,养花修竹发心自食其力,从不烦劳别人馈赠。每遇天灾兽害,农事歉收,日食粮米不过三两,常以野生蔬果果腹,衣被行补百纳,棚居仅容一人。然恭师以苦为乐,处之泰然。发大愿研究佛法,每日必背育大乘佛经四、五卷,从不间断。
文革十年浩劫,恭师亦在所难免。虽遭迫害,亦能忍辱负重,胸怀坦荡。身陷囹,仍静坐观心,萌心利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由于恭师学萃品端,在佛教界已颇具影响。
恭师出山后,历任水帘寺方丈,南阳地区佛教协会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等 职。1993年12月7日圆寂。荼毗后,所得之舍利分二处建塔供奉。
恭师早年有言志诗一首曰:“岩栖穴居心向禅,为利众生敢息肩。淡泊清苦等闲事,甘作苦海一小船。”纵观印恭法师三十余年的法海生涯,精研佛法,苦心修持,勤于劳作,志利众生,诚为当代爱国爱教的一位高僧,更是一切有缘众生的楷模。《白云山志》的刊行,谨志对恭师的深切缅怀。(妙侠)
法名传承
云台寺续演本派名号各三十二字:
端圆常寂了极融通直传海印妙演心空
性观普照道显祖风真智本觉达法明宗
华慧海云德法普浩真如性体清净妙道
心含宝月朗然洁皎灵山一脉古今光耀
参考资料
云台禅寺简介.云台寺.2016-01-02
白云山志序.白云寺.2016-01-02
白云山志跋.白云寺.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