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潘恩
托马斯·潘恩(英文: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生于英国诺福克郡,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
1737年,托马斯·潘恩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Norfolk)一个并不富裕的工匠家庭,父亲是贵格派教徒,母亲是英国国教徒,正规的学校教育仅到十三岁为止,托马斯·潘恩先后做过女性胸衣作坊的学徒、工匠、海盗船的水手、小学教师、杂货店店员、王室政府的底层税务员,始终处于社会底层。然而,他在伦敦与北美殖民地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相识给他的命运带来了第一次转机。同为工匠出身的富兰克林欣赏潘恩的聪明和对技术发明的热爱,建议他移民北美,并乐意写信推荐。1774年11月,已经三十七岁的潘恩来到费城,在富兰克林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杂志编辑的工作,结识了一批中下层的工匠改革者,并很快卷入北美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因税收问题而引发的政治争议之中。在《常识》发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以示对英国社会的抗议;1776年初,他创作了《常识》,该作后来成为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美国战争爆发后,托马斯·潘恩加入大陆军。1787年,托马斯·潘恩回到英国;1789年,同反对法国革命的英国思想家E.爱德蒙·伯克展开论战;1791至1792年,托马斯·潘恩撰写著作《人的权利》,成为英国激进改革派的思想指南和启蒙运动的指导作品之一,托马斯·潘恩也因此被追捕,被迫旅居法国,投身革命。1792年,托马斯·潘恩被选入国民公会。1793至1794年,托马斯·潘恩被雅各宾派政权逮捕,并在狱中写下《理性时代》第一部分。1802年,托马斯·潘恩受杰斐逊总统邀请再度返美。1809年6月8日,托马斯·潘恩在贫病交加中于纽约格林尼治村去世,享年72岁。
托马斯·潘恩被视为“美国体制之父”,也被广泛视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托马斯·潘恩主要著作有《林中居民的信札》《土地正义论》《人权论》《理性时代》等。
人物生平简介
托马斯·潘恩的父亲是英格兰诺福克郡一名穷苦的胸衣匠人。幼年时,潘恩就失学了,成年后为稻粱谋计,先后以店员、胸衣匠、教员、税吏等职业为生;两次结婚,却从未尝过幸福滋味,均以失败收场。在《常识》发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以示对英国社会的抗议。
1765年潘恩在列易斯当税吏时就关心政治,受到当时在英做外交官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赏识,1772年写了小册子《税吏事件》,描写英国税吏的苦恼。
1774年4月,他因有“反政府”思想被免职。同年10月,潘恩被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凭富兰克林的推荐信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乔治·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美国独立,更别提革命了。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激进小册子《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革命的问题,并竭力强调革命之后建立共和政体才是 该书的宗旨所在。
《常识》一出,立时席卷北美大陆,改变了每一个人,成了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战争中美国军队屡败,士气低落,战局危急,前线作战的潘恩于膝上写下数篇战斗檄文,取名《美洲的危机》,乔治·华盛顿命人于军前朗读,士气大振,于1776年圣诞夜特仑屯战役中大获全胜。
1787年潘恩回到英国作短期旅行,1789年,受到法国大革命鼓舞,他写了歌颂法国大革命的与爱德蒙·伯克论战的小册子《人权》,引起海峡两岸轰动,历史证明该书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转向。这本小册子在英国遭到查禁,潘恩被女王陛下政府追捕,被迫旅居法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但他后来深谋远虑地反对处决路易十六,暴君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的雅各宾派搞恐怖专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因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狱中,他写下了他的第三部名著——《理性的时代》。后在美国驻法大使詹姆斯·门罗的干预下获释。
1802年,潘恩应汤玛斯·杰佛逊之邀回到他的精神故乡美国,却因《理性的时代》强硬的反宗教立场,不幸被这个国家遗弃,受尽奚落、侮辱和攻击,还被人开了一枪,于1809年死去,由好心的法国房东太太将其埋葬,葬礼仅六人参加。
主要作品
《常识》
潘恩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书。
1776年1月10日,潘恩在鸠摩罗什等人的鼓动下,匿名发表他那篇惊骇世俗的小册子。
《常识》只是一本小册子。不过,页码之轻掩盖不住思想之重,书中承载的思想内涵着实惊人,丝毫不逊色于动辄洋洋万言的民主宣言。且不说里面“人人平等”的理念如何具有前瞻性(他首次提出“解放黑奴”的观点,直到87年后林肯的《废奴宣言》才将之落到了实处),单单是他对专制王权的深入剖析,就一次次地敲打着陶醉在“英国梦”里沾沾自喜的北美英国人。
潘恩从政府的起源说起,条分缕析地解构英式政体。他评论英式政体是君主暴政和贵族暴政的肮脏残余,是两者利益的终极代表,其存在的唯一目的无非是为君王、贵族谋求福利。因此,它不仅是达官贵人们用以剥削本国人民的利器,更是共主借以盘剥殖民地的工具。他再三质疑,难道殖民地人民甘心被人奴役、任人宰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这本不过50页的小册子中,他宣称这些真理如常识一样自然可信:
1.“乔治三世只不过是大不列颠岛皇家畜生”,他是北美事件的首恶之源。英国王室并不神圣,因为据英伦三岛征服史记载,英王的“始祖是某一伙不逞之徒中的作恶多端的魁首”。
2.“和解与毁灭密切相关,独立才是唯一的出路。”“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
3.独立之后,实行共和政体。“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只要我们能够把一个国家的专权形式,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的政体留给后代,花任何代价来换取都是便宜的”。
《常识》不出三个月,发行12万册。总销售量达50万册以。当时200万北美居民中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读过或者听过别人谈这本小册子。当时在许多乡村茅舍,如有幸拥有一本藏书,那自然是《圣经》,可是如果拥有第二本,那就是《常识》。在许多大陆军士兵的背囊中,都有一本读得皱巴巴的《常识》。
一家英国报纸惊叹:“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一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曾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常识》一书还为《独立宣言》及其在国内铺平了道路。历史学家们发现,在《独立宣言》中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被《常识》以更酣畅淋漓的语调阐述过。《独立宣言》的那位作者也曾坦率承认,他引用过《常识》,并对此“引以为荣”。
《人权论》
【即上文所说的《人的权利》】当柏克起而攻击法国革命时,1791年3月,他在伦敦出版《人权论》,激烈抨击柏克的《法国革命感言录》,引起英吉利海峡两岸舆论界的轰动。在书中,他在一个比柏克视野远为广阔的背景上,突出勾勒法国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它冲破了当时笼罩于整个西方先进思想界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迷信,深刻地批判了这一政体,给当时还处于摸索状态的法国革命指明了共和主义的崭新方向。
人物思想
潘恩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和自然神论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传建立“世界共和国”,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体系中,国王与贵族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他对教会持极为严厉的批评态度。他说:“宗教里的基督教体系是对常识的一个侮辱。”
“至于称为《圣经》的书,说成是上帝的话,是一个亵渎。那是一本充满谎言和自相矛盾的书,记录很坏的时代和很坏的人的一段历史。”
潘恩以他的《常识》吹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号角,从而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对潘恩还曾以《人权论》在英国鼓动了一场民主运动之功,很多人却不甚了解,或者未给予充分的评价。
人物影响
“1776年《常识》一书把国王和议会的权威撕成了碎片,……从那以来,除《汤姆叔叔的小屋》外,在美国,再也没有一个出版物曾发生那样巨大的反响。”
拿破仑·波拿巴极为推崇潘恩,告诉潘恩他枕下总放着一本《人权》,称潘恩为“共和国的火炬,一切传奇中最伟大的人物”,后拿破仑背弃共和,实行独裁,潘恩毫不留情地讥之为“前所未有的江湖骗子”。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在他自己创办的专政刊物《宪章捍卫者》1792年6月号摘要转载了《人权论》,热情称赞潘恩“是一个人类权力最雄辩的辩护者”。
一位西方学者认为:“发生在柏克和潘恩之间的这场大辩论,可能是英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意识形态论战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场论战。”
罗曼·罗兰为潘恩的悲剧打抱不平,曾预告要给“勇敢的空想主义者托马斯·潘恩”作传,把潘恩列入他的英雄长廊,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等人做伴。至于与潘恩同时代的那些大革命家、大专政家,他却一个也没放在眼里。
迪安事件之后,美国上层社会说:“他升起像一支火箭,坠落如一根拐杖。”
美国公使查尔斯·莫里斯写信给国务卿杰弗逊说:“他在狱中以著书反对耶稣自娱。我倾向于认为,他在狱中如果安分守己,或许能有幸被人遗忘。他若引入过多注意,那把早就悬在他头上的利斧就会落下来了。”
利奥六世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一个人即使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也需要有些世故,才能得到赞扬。”
人物轶事
潘恩曾发明、设计过一连串东西,从刨床、轻型起重机到车厢轮子、无烟蜡烛。
在《常识》发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以示对英国社会的抗议。
《常识》出版后,潘恩投笔从戎,加入格林将军的志愿部队,曾在军队士气败落之际推出《美国危机》鼓舞人心。但北美战争结束后,他却受到排挤。后来不得不避居英、法。
1789年,他参与法国大革命,成为领袖之一,但因为政见相左(潘恩反对处死路易十六),被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投入监狱。数年后,他几经周折返回美国,也是应者寥寥。
1809年,这位美式政体的开创者孤独地死于纽约,身后竟乏人送葬。不能不说,这是历史和潘恩开的残酷玩笑。
1809年,潘恩在贫困潦倒、屈辱愤懑中于纽约逝世。据他的房东太太回忆:
下葬的场面让人揪心:“当棺木落地时,墓土撒上时,我站在墓穴的东端,让我的小儿子站在西端。环顾周围寥寥的旁观者,我说:‘啊,潘恩先生:我的儿子站在那儿,代表美国向您致谢。而我,则代表全体法兰西人民!’”
他被葬于1802年重归美国后的居住地,位于今天的新罗谢尔,也就是后来的潘恩小舍。然而他的遗体却被一位名叫威廉·克伯特的仰慕者掘出,这位仰慕者期望将其骸骨重归英国故里荣誉下葬,但后来却不知所终。潘恩最后下葬地也因此成为了未解之谜。
后世纪念
2011年10月23日,托马斯·潘恩学会宣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托马斯·潘恩研究图书馆落成。该图书馆专注于托马斯·潘恩的思想和理想,将收藏潘恩及其有影响力的作家的作品。图书馆将收藏涵盖潘恩热衷的主题书籍,包括美国与世界历史、宗教、启蒙运动、哲学、政治、经济、政府、理性和科学方法。此外,图书馆还将寻找并购买与托马斯·潘恩相关的重要文物进行展示。
参考资料
托马斯·潘恩.微信读书.2024-03-06
王希评《潘恩与革命时期的美国》︱不过时的“激进派”.澎湃新闻.2024-03-06
常识.豆瓣读书.2024-03-06
环球人物.人民网.2024-03-06
理性与宗教的肉搏史 在反智时代谈信仰.新京报网.2024-03-0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4-03-06
潘恩选集.豆瓣读书.2024-03-06
Library | Tom Paine Society US.Tom Paine Society US.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