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创刊号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河北省邯郸市如期创刊,这天的报纸发行量大约是将近1万份。1948年5月,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边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人民日报》,实际起着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作用。
1948年6月,人民日报社人员迁往河北省平山县,《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沿用《人民日报》报名,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毛泽东同志在河北省西柏坡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报头。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迁入河北省北平市王府井大街。
历史沿革
1946年5月15日,纸质,一张四版。
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号,“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十五日星期三”,“晋冀鲁豫边区邮政管理总局新闻纸类登记证第六号”。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创刊,张磐石任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2月北平版《人民日报》出版,实际起着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作用。
1945年10月4日,我军解放了被日伪盘踞8年之久的历史名城——邯郸市,由此邯郸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的首府。这时的晋冀鲁豫边区,建立了200个县(市),人口达3000余万,作战部队31万。为了指导这个区的工作,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和常委刘伯承确定创办一份机关报。
中央局把任务交给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社长安岗,任命张磐石同志为社长兼总编辑,安岗同志为副总编辑。还从太行山区《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抽调部分新闻工作者以及太岳区、冀南区、冀鲁豫区骨干100多人,展开筹备工作。
报社设在赵都火磨街东口的一幢小楼内。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共同办公,在楼房的外墙上用水泥塑成两行大字:“人民日报馆”、“新华通讯社”。大字还涂上了红色油漆,在灰暗的楼房上显得格外醒目。
办报纸必须有报名,报纸起什么名字,中央局让报社的同志试拟一个。在张磐石的主持下召开会议,大家各抒己见,议论风生。有人主张叫“阳日报”,理由是滏阳河虽然不大,但流经邯郸市,早在春秋战国就很有名气,有地方特点。反对的同志认为此名地域性太强,范围太窄,不如叫“晋冀鲁豫日报”,亮出中央局机关报的身份。又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六个字太长,念起来也拗口。张磐石同志主张叫《人民日报》,他说,不管是否有兄弟报纸用了“人民”还是“大众”、“群众”这些名字,我们就用“人民”二字。“为人民服务”嘛!并解释说,“人民”的涵义好,音韵也好。“人”“民”是平声,“日”“报”是仄声,多响亮!通过讨论、争议,大家一致同意用“人民日报”这个名字,报中央局后很快被批准了。
报纸名字有了,但是用什么字体、请谁来题写报名呢?毛泽东同志的书法跌宕潇洒,自成一体,大家都希望请毛泽东同志题写。这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的薄一波正好去延安汇报工作,便决定由他去请毛泽东写。可是,延安市与邯郸市云天阻隔,缓不济急,大家同时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寻找毛泽东手迹,先用集字方法做报头。报社的罗林、杜展潮同志担当了这个任务。在当时的邯郸,寻找毛泽东的手迹并不容易。经过大家查找和精选,最后在毛泽东同志以往的题词和题写的刊名中,选取了《共产党人》的“人”,“为人民服务”的“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日”,《新中华报》的“报”,组合起来,作为毛泽东手迹的《人民日报》报名。
字找齐后,最初想用投影法描摹,但在邯郸市找不到透明的薄纸,未成。后来像小学生学字那样,先画格子然后放大,总算描成《人民日报》第一个报头。应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不能被认为成功的尝试。因为第一,当时找到的毛泽东的字,未必就是真迹;第二,罗林和杜展潮两位同志虽然尽了全力,但他们并非这方面的行家,描摹放大的功夫不高;第三,当时邯郸不能制锌版,只好木刻,多次描摹难保不失真。
1946年5月14日,在张磐石的指挥下报社职工全部提前上班,采编人员进行最后一次编辑和校对,伙食班做了最好的饭菜。报头、领导人题词和大字标题,都是工人一刀一刀木刻而成的。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目标:保证明天早晨按时出版报纸。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创刊了。创刊号为对开四版,报名从右往左排列,四版全红印刷。刘伯承的题词是:“力争和平民主团结反对内战独裁分裂乃人民呼声”,邓小平的题词是:“为人民服务”。这天上午10时,人民日报社在邯郸中学礼堂举行创刊发行大会,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张磐石主持会议,报告了《人民日报》筹备经过及以后的发展计划,宣读了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为报纸的题词。中央局、军区领导先后讲话,对《人民日报》创刊发行表示祝贺。这天的创刊号发行量近一万份。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如期创刊,这天的报纸发行量大约是将近1万份。
创刊号为4版,报头采用了集字而成的毛泽东手书“人民日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天的刊号对开1至4版全部整版套红印刷,看上去红灿灿一片。这在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创刊的大型报纸中是绝无仅有的。
创刊号的l版、2版和3版分别刊登了晋冀鲁豫中央局首长为《人民日报》创刊的题词。
1版版面中间刊登了刘伯承的题词:“力争和平民主团结,反对内战独裁分裂,乃人民呼声。”2版中部偏右刊登了邓小平的题词:“为人民服务”。还刊登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签名的贺词:
人民日报发刊志祝:
真正人民的报纸不仅是人民的喉舌,还应该是人民的司机和事业的组织者;在当前更应该成为边区人民反法西斯主义斗争的一颗原子弹。预祝胜利!愿为一个虔诚的读者与拥护者。
杨秀峰
5月15日
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张际春的手书题词是: “人民日报创刊志祝:人民的喉舌,真理的火把,和平的号角,民主的先声。”
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的题词:“代表人民意志,替老百姓说话”,刊登在次日的《人民日报》第2版上。
刚刚领导了战场起义的高级将领高树勋将军题词:“人民日报发刊纪念:反映人民公意,发扬民主精神。”刊登在l版上。
这些题词都是拿到作者手迹后木刻而成的。由于战争,这些手迹的木刻板没有保存下来。
1946年6月,中国国民党撕毁了重庆和谈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将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迁到武安市西部,这里进可挥师平原,退可据守太行山。由于匆忙转移,报纸自6月28日到30日,停刊3天。
《人民日报》社随着迁移的队伍,来到了武安的南文章村,后又搬到河西村。在河西村东北的沟崖下,打了5孔相连的窑洞,作为安装印刷机的地方。把相邻的田二庄村的旧庙打扫后,作为排字房和校对组。报纸原来的地址由“晋冀鲁豫边区邯郸市”改为“武安邮局转”,回到保密时代。1946年6月下旬,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从延安市开会回来,带回毛泽东题写的“人民日报”报头,报头从左到右排列。7月1日开始用新报头。
武安人民给予报社无私支持,把好房子给工作人员住,把小米拿给工作人员吃,年轻人每天手摇发电机发电,组织武装民兵保卫报社,多次粉碎了敌特的破坏。
那时的《人民日报》,配合我党的中心工作,就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7年10月10日发行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报眼刊登口号:“打到南京市去,活捉蒋介石!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
由于敌人长期封锁,边区的物资匮乏、环境恶劣,但报社全体同志没有被吓倒。大家克服生活艰苦、设备简陋的困难,辛勤努力地坚持工作。印刷器材、油墨、纸张等非常缺乏,大家开动脑筋,搞了许多发明创造。自己动手制作铅字或重复使用,大部分标题是工人们用木条刻的,机器滚筒上的胶皮布是用九层道林纸加一层白布代替,机器靠人力摇动,照明用的是麻油灯。纸张是边区造纸厂用废纸、木屑、干草、芦苇和破鞋袜为原料制造的麻纸。就是这样,保证了报纸每天出版一期。
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市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停播,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以《人民日报》人员为主,又抽调各方骨干力量,组织起新华社临时总社,并与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接替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同时,《人民日报》与新华社临时总社紧密配合,保证了党中央声音的传播。
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停刊,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市两年零一个月,共出版746期。
搬迁北平市
1948年6月,晋冀鲁豫边区同晋察冀边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人民日报》社人员迁往平山县里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沿用《人民日报》报名,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社长仍是张磐石。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报头,6月15日起用新报头发行。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15日《人民日报》迁入北平王府井大街117号,同年8月1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创刊号发刊词
创刊号1版左半版发表了《发刊词》,可以视为创办《人民日报》的指导性文件。全文如下:
本报――人民日报,晋冀鲁豫边区广大人民的报纸出版了。
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八路军、共产党在为驱逐日寇,挽救全中华民族危亡的八年过程中,曾经表现了无限艰苦英勇牺牲的精神,粉碎了敌伪无数次野蛮的蚕食、进攻和扫荡,坚持了敌后的艰苦抗战。日寇投降以后,在肃清敌伪,制止内战,争取和平的五个月的斗争中,晋冀鲁豫的人民、八路军、共产党,继续表现了无限艰苦英勇牺牲的精神,大量的肃清敌伪残余,扩大了解放区的领土,严重的打击了侵入解放区的反动派内战挑拨者,配合全国和平民主的斗争,争取了全国和平建设阶段的开始到来。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对于民族、和平、民主是曾经有过极大贡献的。本报的出版,在于发扬晋冀鲁豫边区人民驱逐日寇,热爱民族,热爱和平民主的传统精神。
现晋冀鲁豫的人民、八路军、共产党,正在为着巩固国内和平,坚持政治协商会议的三大协议,及其全部决议的实现,而继续深入广大群众反奸诉苦复仇运动、减租减息运动,深入生产练兵运动,开展整编复员,经济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工作中。然而我们感觉到:全国和平民主事业的胜利实现,这一工程是异常艰巨的,反动派内战挑拨者,正在酝酿着全国规模的内战,东北的内战在继续扩大,包围新四军五师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正在企图围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我晋冀鲁豫四周的国民党反动军队,亦在忙于调动和积极的进行准备中。这就是说,内战正在威 胁全国和平民主事业,同时也在威胁我晋冀鲁豫边区和平民主建设的工作。本报的出版,它将要动员和组织全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起来坚持政协决议的全部实现,坚持群众性的自卫斗争,特别是加强边沿地区群众性自卫战争的领导与组织,准备随时击破反动派的进攻,保卫晋冀鲁豫解放区。
为着贯彻政协决定的全部实现,和晋冀鲁豫边区的进一步巩固,我晋冀鲁豫边区正在展开反奸诉苦复仇运动、减租运动,这一运动还须进一步求得普遍开展和深入;今天主要的缺点不是什么左,而是不够大胆放手,而是少数人的蛮干,而是还有很多空白,和部分的不注意掌握对于中农及其他必要的政策。生产运动有些区域并不深入,还须及时检查,求其深入,保卫边沿区的麦收,及麦收后的耕种,即应加以准备。练兵与整编复员工作,已在所有部队中进行,但这一工作必须与自卫斗争的准备密切结合起来,自然我们是不愿意内战,坚决主张和平的,但是一旦内战挑拨者逼迫着我们接受内战,只有起来坚决自卫,给反动派以坚决的还击,决不能因为练兵整肃复员而松懈我们自卫作战的准备。我们的民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的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在积极进行之中,但我们认为还不够,还须进一步的展开。推动这许多方面的工作,并求其进一步的开展深入,以达到晋冀鲁豫边区进一步的巩固,将是本报出版十分繁重的任务!
我晋冀鲁豫边区的山地和平原,过去曾经被敌人长时期的分割,山地和平原的联系受到不少限制,在肃清敌伪的胜利进军中,已经把四个地区的山地和平原联成一片了,今后经验的交换和沟通,虽然增加了许多的便利,然而由于几个地区七八年来受敌伪不断封锁分割,和各地区工作基础、环境、历史、经验等的条件不同,工作上还存在许多差别。今后如何更广泛的、更充分的、更经常的交换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山地和平原各方面斗争的经验和工作的经验,以达到各地区步骤的更加齐一,工作的更加平衡发展,力量的更加集中,亦将是斗争赋予本报非常重要的使命!
本报――人民日报,晋冀鲁豫边区广大人民的报纸,在大家热烈期待和鼓励之下,在极不完备的条件之中出版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关于它的发展、壮大、坚强,我们热烈希望全边区党政军民及广大读者同志们的扶植与帮助!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本报的方针和宗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