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决定论
经济决定论又称经济唯物主义,是一种庸俗的机械的历史观和崇拜自发性的机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决定论主张经济关系是社会中一切社会与政治架构的基础,强调社会被分为互相竞争的经济阶级,其相对实力由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及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首领爱德华·伯恩斯坦、俄罗斯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经济派、孟什维克等都是经济唯物主义的鼓吹者。在美国历史学研究中,经济决定论主要与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相关。
主要观点
(一)
认为社会的发展只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
把经济看作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否认政治、思想、理论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
宣扬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认为革命阶级不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自觉的革命,新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地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
(四)
简单地用经济因素的自动作用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进程。
影响
经济决定论对文革后的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有一定影响,他们认为“经济发展能为执政党提供一个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的合法性来源”。
相关讨论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只承认经济因素单方面决定作用的经济决定论。罗兰·巴特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把社会历史简单地归结为纯粹的经济运动过程,根本不讲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卡尔·马克思那里,经济是自动发展的,人只是经济的奴隶。他还把唯物史观关于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批评为“技术决定论”。有学者认为经济决定论忽略了专制政权的核心特征,即其掠夺本能,未注意到西方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前已建立了保护产权和基本人权及限制政治权力的宪政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对经济决定论作了彻底地揭露和批判。特别是恩格斯在19世纪90年代写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批判了经济唯物主义的错误,揭露了资产阶级、小布尔乔亚思想家,特别是罗兰·巴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进一步全面地、深刻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除经济因素之外,对历史发展进程发生影响的还有阶级斗争、上层建筑和各种意识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7页)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1902年发表的《怎么办?》一书中,又进一步系统地、彻底地批判了经济决定论。
美国博厄斯学派推出了文化独立论,这是美国历史批判学派针对当时人类学中的地理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而提出的,他们指出文化本身是个独立的整体,用任何单一原因推论文化形式的企图都是错误的,也揭露出经济决定论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