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父与子》是1986年上映的中国喜剧电影,由王秉林执导并编剧,陈佩斯、陈强等主演。该片是喜剧系列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第一部。
影片讲述了老奎经常督促二子好好学习,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而二子则总是心不在焉,经常偷偷地与女朋友约会,或者和朋友们一起胡闹。一次,二子在偷偷与女朋友约会时,被老奎发现。老奎气急败坏,以为二子又去胡闹了。但当二子解释说自己在和女朋友一起复习功课,老奎又惊又喜,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可以让二子在恋爱中成长。新中国第一部没有挂厂标、独立制作的电影《父与子》。但电影拍完,却没人敢买。最后还是电影局为此专门下了一个特殊批文,才由中影股份一次性付款收购。
剧情简介
二子年纪轻轻,却不求上进。整天不是逛马路,就是溜市场,无所事事。父亲老奎对此非常着急。他爱子心切,又望子成龙,希望二子好好补习功课,准备考大学。于是,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督促二子温习功课,还特地为二子添置了一台录音机,并经常督促二子去买参考书。可偏偏二子不争气,不想读书,人在屋里心在外,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简直像蹲禁闭。好心的妈妈奎婶心疼二子,乘老奎不留意,打开门锁,让二子出来"放风"。同住在一个院里的个体户顺子,看二子整天闲逛,又无心学习,便想让二子做他的帮手,和他一起做买卖。二子不敢违坑父命,这事只得作罢。一天,二子看见自己的女朋友妞子为推销蔬菜,在街头设摊叫卖,为了让妞子提前下班和自己去看电影,二子把菜全买下了带回家,结果,让老奎把这批烂菜叶倒进垃圾箱。二子为去看电影,让妹妹三丫呆在屋里作替身,被老奎发现,追到影院。在黑黑的观众席上,老奎因误抓和二子穿同样的衣服的观众,影响影院秩序,被工作人员逐出场外,并被罚款十元。一天,顺子西装革履地出现在大杂院人们的前面,带回了大批款式各异的服装,还批进了大量的电子计算机,二子羡慕不已。顺子一心想帮二子的忙,把带回的彩电"孝敬"老爷子,同时要求老爷子让二子帮他做买卖。谁知老奎闻言火冒三丈,退回彩电,断然拒绝顺子的请求。二子在顺子的服装摊前,让妞子做临时模特,这一招果然有效,顾客纷纷掏钱购买。当妞子穿着袒胸露背的时装时,二子硬是把妞子拉进后台,引起妞子的不满,结果,闹得鸡飞蛋打,一片混乱。顺子出售的电子计算机是冒牌货,法院向他发出了传票。高考的日子终于来了。清晨,父子俩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考场。临进考场,老奎让二子喝下一杯浓咖啡,让他醒醒脑。考场里,二子因连续几天硬啃书本,脑袋昏昏沉沉,终于支持不住,叭在桌上打起盹来。老奎爷不得不借辆车,将儿子拉回了家。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当时也是受了日本寅次郎故事的启发,陈强父子想做中国自己的系列喜剧,因为当时国内没有人做,而陈强父子可以也有这个条件做,主要是因为陈强已经有了多年的艺术积累,他自己有这个把握,所以就请编剧来写,第一集就是《父与子》。没有成为当时的文化主流,因为很多人都在拍艺术片,玩深沉、玩黑暗,他们不是热衷于现代社会生活,而是沉醉于过去的陈旧感、压抑感和悲剧情结中。而陈强父子的趣味却完全不一样,陈强当时的心理状态非常好,虽然经历过无数苦难,但心里充满了光明,向往幸福生活,所以他的喜剧作品也特别光明。所以严格来说“二子”系列是陈强的一个作品,“二子”的名字和平民喜剧的创作都是源于陈强对喜剧的认识。
拍摄过程
没有电影厂愿意拍《父与子》,在当时体制没有改革的情况下陈强父子就先走了一步,那时没有演员自己找剧本,陈强父子自己请编剧,自己请导演,自己拉投资拍电影。整个的创作过程是从二子高考开始的,然后写高考落魄以后二子是怎样艰难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写二子在社会上谋生,反映当时平民谋生的生活状态,也可以说是为陈强父子量身定做的。但是当时的艺术生产流程完全是计划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电影厂找剧本,完成剧本的创作,再由厂领导规定导演、摄制组,完全是“拉郎配”,而像我们这种完全自发的没有。那个时候的电影厂对平民生活喜剧根本不屑一顾,1982年,陈佩斯曾坐火车拿一个喜剧电影剧本到西影厂,当时的厂长吴天明正是玩艺术上瘾的时候,连见都没见陈佩斯,只让一个副厂长看看剧本和我谈,说:“这个不行,我们西影厂是以艺术片为主的,这类电影我们不做。”他们把喜剧和平民电影已经排除在艺术领域之外了,后来拿到北京电影学院、长春电影制片厂都不拍,最后没有办法,陈强父子只有自己拍。当时由一家福建省的民营公司投资来做,做了一半电影局让我们必须挂靠电影厂才能拍,看在陈强是个老同志份上,电影局没有追究什么。于是陈强父子就找个深圳影音公司,勉勉强强同意参与拍摄。但在拍摄过程中,提出一些意见陈强父子不接纳,因为这些意见都是按照传统的政治宣教和悲剧情节去走,与陈强父子的艺术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公司拍了一半退出了,结果陈强父子的影片又成了没娘的孩子。最后陈强到电影局拍了桌子,由电影局出面,中影股份统一收购,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惟一一部没有厂标的电影,也就是《父与子》。
陈强面临着电影体制上的诸多弊端和压力,通过社会集资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没有挂厂标、独立制作的电影《父与子》。但电影拍完,却没人敢买。最后还是电影局为此专门下了一个特殊批文,才由中影公司一次性付款收购。而所谓的一次性收购就是成本收购——你把所有的发票拿来,能报多少就报多少,没发票的那只好自己补。
幕后花絮
王秉林第一次当导演就是和陈强、陈佩斯父子合作的。“当时拍摄的是《父与子》。我父亲和王导是朋友,对他很熟悉,但是找他当导演也是一种无奈。当时的艺术生产流程是由电影厂找剧本,完成剧本的创作,再由厂领导规定导演、摄制组。但是,《父与子》的剧本是我们自己找人写的,所以没有一个电影厂想拍,也没有一个导演愿意拍。父亲找到王导,‘你敢不敢拍?’王导看完剧本说,‘敢,怎么不敢呢?’我们这个班子就这样干起来了。”陈佩斯说,他很钦佩王秉林的勇敢与执著,因为拍摄《父与子》、《二子开店》时,剧组都遭遇了很多磨难,“王导的性格很开朗,而且对喜剧片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那个年代很多导演都在拍摄文艺片,不屑拍喜剧,不屑高票房,但是王导却不一样,他喜欢喜剧,他导演的电影从来没赔过钱,一部电影不到50万的投资,但是票房却能达到200多万,所以,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同事都叫他‘高产导演’。”
谈到父亲一生的成就,陈佩斯很感慨。他表示,当年拍摄电影《父与子》,陈强是第一个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集资和独立制片道路的人。“他就是希望能为中国电影摸索出一条新路来,从题材、文案到发行都身体力行。当年很多老同志不理解,但他就是这么‘轴’,心理素质极好。”
影片配乐
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作品评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强、陈佩斯主演的“父与子系列”表现出独特的历史开拓价值,也可以看作是对大时代语境变迁的一种更为积极的回应。1985年,该系列的第一部《父与子》诞生;同年,《二子开店》也一并问世。而在1988-1991年间出品的《傻帽经理》《父子老爷车》《爷俩开歌厅》也都是这一系列下的优秀作品。(《球化时代的影视形象传播》盖琪评)
进入20世纪80年代,陈佩斯的一系列作品取得了成功,他的“二子系列”电影在中国喜剧界别开生面,开创了“父子式喜剧电影”,体现了当时很多新时代的特征。“二子系列”,包括1986年上映的《父与子》、1987年上映的《二子开店》、1988年上映的《傻冒经理》、1990年上映的《父子老爷车》和1992年上映的《爷儿俩开歌厅》等影片。在影片中,陈强、陈佩斯父子可谓是黄金搭档,他们成功地演绎了传统的父子关系,同时影片把他们的角色放在时代大环境下,放在当时城市进化的角度上,可以说是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民生百态的一幅现实主义素描。(《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与研究 第3辑》宋宝珍陈雪评)
参考资料
父与子 (1986).豆瓣电影.2024-01-14
《父与子》.搜狐视频.2024-02-02
父与子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4-02-02
陈佩斯回忆父亲晚年转型喜剧:觉得观众太苦了.中国新闻网.2024-02-02
父与子 (1986).1905电影网.2024-02-02
陈佩斯:拍平民喜剧,我们先走一步.新浪网.2024-02-02
喜剧导演王秉林病逝 陈佩斯梁天将去“送行”.搜狐娱乐.2024-02-02
陈佩斯:让父亲安静离开.央视网.2024-02-02
Mtime时光网.时光网.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