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龟山遗址

龟山遗址

龟山遗址行政区隶属于屏东县车城乡射村,位于恒春半岛的西北方,在一似龟背的山丘上,过去被分为二个地点,龟山文化最早仅发现于龟山第二史前遗址,主要遗留分布在北边山坡到山顶的范围内。

发现

龟山遗址最早在1940年由金子寿卫男发现;1985年李光周因垦丁国家公园考古调查首次进行试掘,并将在龟山第二史前遗址所发现的遗留,归属于龟山史前文化相的范畴,当时仅出现于此地区,为最早的发现; 90年代先后有刘益昌的调查工作及李匡悌进行的试掘。

年代

整个龟山遗址所包含的史前文化性质,有鹅銮鼻第三史前文化相、鹅銮鼻第四史前文化相以及龟山史前文化相,时间跨越了距今2000到400百年前。其中龟山史前文化相过去由相对年代的推测认为可早至距今2000年前,近来透过绝对年代的测定,认为年代主要在距今1600至1300年之间,属于金石并用的时期。

文物

在龟山遗址发现的遗留中,属于龟山史前文化相的有陶器,包含纺轮、陶偶、陶环、带釉陶、素面陶与带有纹饰的陶片等,其中最特别的是带有人形纹的饰样,表现出丰富的史前艺术风格,石器方面则有打制与磨制的斧锄形器、网坠、石、石刀、矛镞形器与凿形器等,另外有骨质尖器、鱼卡子、鱼钩及贝质加工器物等,生态遗留方面则有兽骨、鱼骨、贝壳等,金属器方面则有铁刀的发现,在墓葬中亦有琉璃珠、铜环、铁刀、陶器、骨角器以及带穿孔人齿等陪葬品。

价值

对于龟山史前文化相的生业型态,认为包含了农耕、采集、渔猎等各式对于生态资源使用的方式,在制陶技术上,火候在相当高的温度,除了红陶外,也有灰或黑陶的发现,装饰风格相当发达,铁器则被认为应该是外来的,透过文化层达240公分的堆积,显示当时人群应在此居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此处主要的研究课题集中在史前人类对于生态资源的应用,亦有学者透过带穿孔人齿的发现,对其文化行为进行推测,针对人齿上进行磨制等加工的现象,认为其有别于过去将穿孔人齿作为猎头行为的产物,可能是当时人为了纪念其过逝的亲人,而在人去世后将其牙齿加工戴在身上,以供思念。

由于在垦丁地区的文化层序后期包含有阿美、排湾与西拉雅等文化相,因此龟山史前文化相作为现今原住民来源的研究重要性不言而喻,透过对其物质遗留的研究,甚至进一步探讨其文化层次的意义,或许能将其与后来的文化相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确认,进而将其延伸到近代的原住民文化。外带一提,透过近来台东旧香兰遗址的发掘出大量与龟山史前文化相相似的陶片,发现在陶器上的部份几何纹饰,可能为百步蛇的象征,除了为史前人群的互动提供新的资料,也为其与近代原住民(特别是排湾族与鲁凯族等)的关联性带来新的线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