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资流通
在中国,物资流通主要指用于生产和建设的原材料、燃料和机电设备等工业生产资料产品的流通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物资的综合平衡和计划分配、产需衔接和供应销售、仓储运输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加工和回收利用。
建立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资流通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最初,为了快速恢复战后经济,东北地区率先实施了计划分配制度。随后,全国范围内对一些关键物资进行了平衡和调拨。1952年,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达到55种。1953年,随着计划经济制度的确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计划分配制度,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分配的物资增至112种。在此期间,物资流通管理机构得到强化,地方管理权限扩大,部分地区开始按照经济区域组织物资流通。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物资管理工作陷入混乱。文革结束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调整,物资流通领域逐渐活跃起来,形成了多种渠道并存的局面。政府逐步减少了指令性分配调拨物资的范围,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加强了间接控制。同时,建立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增强了物资管理机构的计划和组织职能,扩大了物资供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参考资料
我国物资流通领域中的新问题.我国物资流通领域中的新问题.2024-11-12
中国物资流通.国务院国资委.2024-11-12
物资流通.百度学术搜索.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