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苦槛蓝

苦槛蓝

苦槛蓝(拉丁学名:Myoporum bontioides)为苦槛蓝科苦槛蓝属下的一个种。常绿灌木,高达1-2m;茎有分枝,无毛,棕色。叶互生,肉质,倒披针形至矩圆形,长6~9cm,宽1.5~3cm,顶端短渐尖,基部渐狭,全缘或先端有少数浅锯齿,两面无毛,侧脉3~4对;叶柄长1~1.5cm,无毛。花1~3朵腋生,直径约3cm;花梗细,长1.5~2厘米;花萼短钟状,裂片5,三角形至卵形,宿存;花冠紫色,裂片5,矩圆形,有紫色斑点;二强雄蕊,生在花冠筒基部;花柱1,柱头头状,子房卵形。核果球形,直径1~1.5厘米,顶端尖,4~8室,每室有1种子。分布于广东、福建省、台湾、浙江省日本也有。生海边潮界线上。根供药用。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2米。茎直立,多分枝,小枝圆柱状,直径3-5毫米,具略突出的圆形叶痕,淡褐色。叶互生,无毛;叶片软革质,稍多汁,狭椭圆形、椭圆形至倒披针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常具小尖头,边缘全缘,基部渐狭,中脉在上面微凹,于下面稍凸起,侧脉每边3-4条,不明显;叶柄长1-2厘米。聚伞花序具2-4朵花,或为单花,腋生,无总梗;花梗长1-2厘米,先端增粗,无毛。花萼5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5毫米,先端急尖,质厚,微具腺点,无毛,宿存。花冠漏斗状钟形,檐直径约3厘米,略反曲,5裂,白色,有紫色斑点,外面无毛,内面从裂片下方至筒部散生短柔毛;筒长12-15毫米,口部直径5-6毫米,基部上方直径约3毫米;裂片长8毫米,卵形至宽长圆形,先端钝圆。雄蕊着生于冠筒内面基部上方约1厘米处,无毛;花丝长15-18毫米;花药宽卵形,长2毫米,开裂时基部极叉开,黄褐色。雌蕊无毛;子房卵球形,长约2毫米,具5-8个分隔室,先端渐尖;花柱长达25毫米,丝状,柱头小头状。核果卵球形,长1-1.5厘米,先端有小尖头,熟时紫红色,多汁,无毛,干后具5-8条纵棱,内含5-8个种子。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滨潮汐带以上沙地或多石地灌丛中。

分布范围

浙江省(洞头)、福建省长乐区莆田市龙海区厦门市东山县诏安县)、台湾(澎湖、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市)、广东省廉江市台山市珠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防城区)、海南省万宁市西沙群岛)。日本(九州、本州岛琉球王国)、越南北部沿海地区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主要价值

在中药上,苦槛蓝的根及干均可利用。

全年采集后晒干,根可治疗肺病及湿病;茎叶煎服,可为解毒剂,有解诸毒之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