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斑几维鸟

小斑几维鸟

小斑几维鸟(学名:Apteryx owenii),又名小斑鹬鸵,因其尖锐的叫声“keee-weee”而得名。

小斑几维鸟,作为无翼目鸟类中的体型最小者,体重范围在1.2至2.5千克之间,是新西兰独有的珍稀物种。该鸟种体型小巧且略显粗短,拥有长而尖细的喙部以及强健的腿部。其羽毛细腻如丝,但因翅膀的退化而失去了飞行能力。小斑几维鸟性格较为敏感,易受惊吓,因此大部分活动选择在夜间进行。觅食时,它们会利用尖长的喙部灵活地在土壤中刺探,而喙部末端的鼻孔则能敏锐地嗅出虫类的位置,从而有效捕食。其主要食物构成包括泥土中栖息的蚯蚓、昆虫、蜘蛛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形态特征

小斑几维鸟,作为无翼目鸟类中的体型最小者,其体长范围在35至45厘米之间,体重则介于1.2至2.5千克。该鸟种拥有小巧的头部,体型呈梨形,全身覆盖着细密且蓬松的羽毛,这些羽毛质地柔软且不具备飞行所需的羽翈。其退化的翅膀被羽毛完全遮蔽,缺乏尾羽,因此不具备飞行能力。相反,其双腿短而粗壮,展现出卓越的奔跑能力,速度可达每小时约16公里。

小斑几维鸟的喙部尖细且长,长度约为10厘米,喙基周围生长有类似猫须的细毛;其鼻孔位于可弯曲的长喙尖端,而非喙的基部;眼睛较小,即便在白天视力也相对较弱;耳孔则大而发达,喙基部延伸出较长的须状物(可能具有触觉功能)。其颈部短促,耳朵极为灵敏,羽毛颜色斑驳,以暗褐色为主,腹部颜色较淡并带有黑色条纹。

在性别差异上,雌鸟的体型显著大于雄鸟,体重差异可超过1千克。小斑几维鸟与其他多数鸟类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无法飞翔,完全依赖地面行走。其腿部位于身体后方,短而强健,肌肉发达,四趾均配备有大型爪。此外,其跗跖部强健有力,前后缘覆盖有六角形角质鳞片,增强了行走和挖掘的稳定性。脚部结构包括四个小而扁平的趾,其中三趾朝前,一趾朝后,趾端均长有锐利的爪,便于在土壤中挖掘以寻找食物。

分布范围

小斑几维鸟主要分布于南岛北岛的西南岸,以卡皮蒂岛(Kapiti Is.)为主。

生活习性

小斑几维鸟栖息于洞穴之中,其巢穴在完成挖掘后需历经数周时间方能投入使用,此期间旨在促进苔藓及自然植被的重新生长,从而增强巢穴的伪装效果。对于大斑几维而言,一对成鸟可能在其领地内挖掘多达100个洞穴作为避难所,并习惯于每日更换住所以确保安全。它们倾向于在白天留守洞穴内,仅在面临危险时方会外出。活动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夜间,特别是太阳落山后约30分钟开始觅食。小斑几维鸟的食谱广泛,包括昆虫、蜗牛、蜘蛛、蠕虫、虾类等多种无脊椎动物,甚至能够捕食小蜥蜴和老鼠,同时也会食用落在地面上的水果和浆果。

值得注意的是,kiwi的鼻孔位置独特,并非位于鸟喙根部,而是设在嘴巴尖端,赋予其出色的嗅觉能力,能够探测到地下深处约十几厘米处的虫类,随后利用爪子或嘴巴将其挖出食用。此外,几维鸟的喙部还具备一项独特的功能:在休息时,喙可作为第三条支撑点,与双足共同构成稳定的三脚架结构,使得几维鸟能够轻松而稳固地站立。

繁殖方式

小斑几维鸟遵循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生活模式,夫妇双方通常会共同生活至少两到三个繁殖季节。其繁殖期集中在深秋时节,雌鸟在体内孕育卵的过程长达一个月之久,在此期间,雌鸟需积累充足的脂肪储备,以确保产出的鸟卵富含营养。由于无法飞行,几维鸟倾向于在树干根部的洞穴或地面上筑巢。该鸟种的生殖能力相对较弱,雌鸟每年仅产一次卵,每次产卵数量为1至2枚。尽管几维鸟体型不大,但其卵却异常庞大,重量可达雌鸟自身体重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卵的颜色多为白色或淡绿色,孵化期漫长,持续70至74天,期间孵化任务完全由雄鸟承担。雏鸟出生后的一周内,会继续依赖体内残存的卵黄提供营养,随后开始跟随雄鸟学习觅食技巧及生存技能。几维鸟的雏鸟成长缓慢,通常需要大约四年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保护等级

小斑几维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小斑几维鸟还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的一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Apteryx haastii.Kiwi roa.2024-08-13

Little Spotted Kiwi (Apteryx owenii).BirdLife species factsheet.2024-08-13

Apteryx owenii (Little Spotted Kiwi).The IUCN Red List.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