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毛稠李
绢毛稠李(学名:李属 wilsonii (C. K. Schneid.) Koehne in Sarg.),属于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国内分布于陕西省、湖北、湖南省、江西省、安徽、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等省区,生长于海拔950—2500米的山坡、山谷或沟底等处。绢毛稠李喜温暖湿润环境,稍耐阴,适宜生长在凉润气候的阔叶林中。该树种生长迅速,树干直立,树冠狭窄,具有强大的萌发能力,即使百年老树被伐后,仍能萌蘖长成大树。
形态特征
绢毛稠李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0-30米。树皮呈灰褐色,带有长圆形皮孔。多年生小枝粗壮,颜色为紫褐色或黑褐色,表面有明显的密集浅色皮孔,被覆有短柔毛或近乎无毛。当年生小枝为红褐色,同样被短柔毛所覆盖。冬芽卵圆形,无毛或仅鳞片边缘有短柔毛。叶片呈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倒卵形,长6-14(-17)厘米,宽3-8厘米,先端短渐尖或短尾尖,基部圆形、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疏生的圆钝锯齿,有时带尖头。叶面深绿色或带紫绿色,中脉和侧脉下陷,叶背淡绿色,幼时密被白色绢状柔毛,随着叶片成熟,毛色由白变棕,尤其沿主脉和侧脉更为明显,中脉和侧脉突起。叶柄长7-8毫米,无毛或被短柔毛,顶端两侧各有1个腺体或在叶片基部边缘各有1个腺体。托叶为膜质,线形,先端长渐尖,幼时边缘常有毛,早落。
花序为总状,含多数花朵,长7-14厘米,基部有3-4片叶,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不超过8厘米。花梗长5-8毫米,随花成长而增粗,皮孔变大,毛色也逐渐加深。花直径6-8毫米,萼筒钟状或杯状,约为萼片的两倍长,萼片三角状卵形,先端急尖,边缘有细齿,外面被绢状短柔毛,内面被疏柔毛,边缘较密。花瓣白色,倒卵状长圆形,先端1啮蚀状,基部楔形,有短爪。雄蕊约20个,排成2轮,着生在花盘边缘,长花丝比花瓣稍长,短花丝则比花瓣短很多。雌蕊1个,心皮无毛,柱头盘状,花柱比长雄蕊短。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径8-11毫米,顶端有短尖头,无毛,幼果红褐色,成熟后变为黑紫色;果梗增粗,被短柔毛,皮孔变大,色淡,长圆形;萼片脱落;核平滑。花期为4-5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绢毛稠李生长于山坡、山谷或沟底等处,海拔950—2500米。喜温暖湿润环境,稍耐阴,适生于凉润气候的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安徽、陕西省、云南省、湖北、西藏自治区、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广东省等地。
主要价值
绢毛稠李其木材质地坚硬,边材白色,心材红棕色,纹理美丽,刨切面光洁,耐水湿而不易腐朽,是制作优质家具、建筑及工艺美术雕刻的优良材料。此外,绢毛稠李树形高大,姿态优美,开满白色花朵时景观壮观,适合作为草坪、疏林地的孤植或片植景观树种,或用于庭院观赏。
本种提示
绢毛稠李在外形上与粗梗稠李(Prunus napaulensis (Ser.) Schneid.)极为相似,但两者可通过小枝的毛被密度、叶片背面的颜色和毛被类型以及花序的毛被密度来区分。
标本比较
在E. Koehne in Sarg. Pl. Wils. 1:63.65.1911中,曾根据毛被的性质和颜色分别描述了绢毛稠李的3个变种,即Prunus sericea Koehne,Prunus wilsonii Koehne和Prunus rufomicans Koehne。经过观察和比较大量标本后发现,毛被的性质和颜色在这个类群中确实存在变化,如毛的长短、密度、光泽和硬度等,但这些变化没有规律性,有时甚至在同一株标本上都能观察到不同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毛被的颜色从白色到棕褐色有不同,花期标本的毛被为白色,而从幼果到成熟果实,毛被颜色会从浅棕色变为棕褐色,存在过渡类型。这表明毛被的颜色变化与植物成长的不同阶段有关。通过与模式标本产地的大量标本以及不同地区标本的比较,都符合上述事实。由于这些变种在地理分布上是同域的,因此将这3个变种合并为一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