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山头镇

山头镇

山头镇位于博山区城郊。1995年11月山头镇与乐瞳镇合并为山头镇。1997年,辖21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16616户,5202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686人。总面积53.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2.5公顷。1997年,全镇财政收入720.44万元,工业总产值3.55亿元,农业总产值3.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15.8%、20%、8.2%、13%.1997年人口出生率10.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4%.1991-1997年连续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995年被评为省级建设明星镇。同名乡镇有皖泗县山头镇等。

历史沿革

镇政府驻地山头村,镇因村命名,称为山头镇。旧时山头镇隶属博山区第三区,1944年建山头镇,1955年隶属黑山区,1956年改为山头办事处,1958年为山头公社,1983年改为山头镇,1995年与乐镇合并为山头镇。

行政区划

所辖村庄

山头镇辖两平、冯八峪、秋谷、北神头、南神头、土门头、新博、新生、西岭、河北西、河南西、河南省东、河北东、河北省北、万松山、东坡、河北南、窑广、秋谷岭、北坡、西头园、建中、窑广、北神头、南神头、秋谷、冯八峪、两平、竹林、土门头、河南西31个社区居委会;河南东、河北西、东坡、河北东、白杨河、尖西、尖南、尖北、水峪、乐疃、樵岭前、马公祠12个村。

山头:位于博山城的东南部。镇政府驻地山头北距博山城2.5公里。博(山)沂(源)公路由村中穿过。耕地1,838亩,林地651亩。共5,449户,20,5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66人。除三户回族外,均系汉族。设五个村民委员会,即:河北西、河北东、河北北、河南西、河南东;1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即:新博、西岭、西头园、河北西、河南西、建中、河南东、河北北、河北南、万松山、河北东,还有博山陶瓷厂、淄博美术陶瓷厂、淄博陶土矿、黑山煤矿新博四个家属委员会。

该村南部地质为奥陶系、其它均为石炭系。土壤多为褐土和白炭土,北部多为黑土。主产小麦、玉蜀黍属。总产达123.94万斤,亩产674斤。

该村历来以盛产陶瓷而著称。驰名中外的博山陶瓷厂。美术陶瓷厂都设在这里。镇属陶瓷厂有山头陶瓷厂、山头美术陶瓷一、二、三厂。年总产值247.77万元。另外五个村民委员会也都有陶瓷厂。

村民的家庭副业也多以做陶瓷小件为主。年总收入为354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142万元增加了1.5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197元提高到352元。

山头建村历史悠久。《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捐员外郎。故于赵祯六年(1028年),卜葬于山头庄西为。二子故时,亦葬于此。……薛氏自始祖起,历宋、元、明、清,世居于斯。”据此,北宋初即已形成村落。到元初,仅薛氏一族就已成为“各居易二十余宅,数百余口”的大族了。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宋氏旧谱原序》载:“益都之西偏有山城焉,日颜神镇,名从孝妇。泉水出其祠下,孝水而东可三里,抵黑山西省趾,篱落烟火,势与山接者,山头村也。自三世祖讳云,徙居兹土。”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山头”。

据传,因始建村时位处万松山下的土山头上,故名“山头”。山头是著名革命烈士石峰的故乡。

秋谷: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北两公里。地处城区峨眉山之东、荆山之阳。耕地575亩,林地425亩。共1.077户,4,0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87人。设一村民委员会,一街道居民委员会、三个家属委员会。

地质除北面荆山属奥陶系石灰岩外,其它皆属石炭系。土壤多系黑土和黑砂土,比较瘠薄。主产小麦、玉蜀黍属。亩产683斤。荆山有储量丰富的水泥大理石和化工灰岩。故工副业以石料为主。有机器制修厂、饭店等。年总收入93万元。比1978年总收入的51万元增长了近一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304元提高到499元。

该村交通方便,张(店)八(陡)铁路从村西南北穿过,并在此设火车站。博山颜料厂、东风电机厂、工具厂、石油站、木材场,都设在这里。

据83岁的高福会讲:他原籍龙门石匣庄人。七岁时(1908年)随父高奎成迁来落户,给博山区城里刘家放羊。那时迁来的还有郭、刘、王、赵等姓,给石勉堂、赵燧家当佃户,在秋谷南口定居,逐渐形成村庄,借秋谷地名为庄名。民国二十六年《续修博山县志》始有“秋谷”的村名记载。据此,清末民初始形成村落。

“秋谷”是博山城东荆山和峨眉山对峙而形成的一条深谷。因四时风高如秋故名。宋代名人范仲淹曾在此寄读。清代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又在滨州范公祠南建“因园”别墅,并以秋谷为号。这样,秋谷就成了博山的名胜之地。有“秋谷高风贤址在”的诗句赞誉。

两平: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北三公里。地处城郊。博(山)福(山)公路由村中通过。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村。耕地747亩,林地570亩。共380户,1,3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9人。设一村民委员会。

该村北部白于山属奥陶系石灰岩,有储量丰富的化工灰岩。其它均属石炭系,历来以产煤炭著称。土壤多系黑土和黑砂土,比较瘠薄。主产小麦、玉蜀黍属。亩产548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工副业发展很快,有煤井、石料场、化肥配件厂,年收入147万元。比1978年总收入的26万元增加了4.6倍。人均收入也由

1978年的193元提高到610元。全村户户都安上了自来水管,结束了两平村历来吃水难的历史。

《房氏族谱》载:“吾房氏祖原系直隶枣强人也,自明洪武年间迁于青州府峨庄卜居。后裔永长随父迁居两平。”据此,明末即已形成村落。

“两平”是以“赵班玺、翟三虎两平世界”的传说而得名。(详见《地名故事·两平》)

土门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西南一公里,地处城郊。博(山)莱(芜)公路由此村西通过。北邻白杨河电厂。耕地176亩,林地68亩。共90户,3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人。设一村民委员会。古代,该村是博山区通往莱芜的必经之路,居民多以开店为业。

地质属奥陶系石灰岩,有储量丰富的水泥灰岩。山头水厂设在这里。土壤以红土和褐土为主。主产小麦、玉蜀黍属。亩产605斤。工副业以石料、油漆为主。年总收入17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6万元增加了近两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15元提高到315元。

《阎氏族谱》载:“吾阎氏之祖明季播迁。先世洪洞县人也,族迁于饮马泉。十世祖迁土门头。”与阎氏同时迂来的还有许、吴等姓。据此,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村落。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有“土门头”的村名记载。

据传,该村原是博山区赵姓的羊栏。南面有一土岭,常年受洪水冲击和人工挖掘,岭断成沟,状若门户,可通车骑,故名“土门头”。

古迹有清代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墓

南神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以西0.5公里。东与山头相连,西邻孝妇河,南与乐疃为邻,北靠博(山)沂(源)公路。设一村民委员会和南神头、新生两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及白杨河电厂、淄博建筑陶瓷厂两个家属委员会。共1,145户,4,3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6人。耕地340亩,林地180亩。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市、区属的博山建筑陶瓷厂、食品站、电校等均驻此地。

地质属二迭系和奥陶系,有储量丰富的水泥大理石。土壤多系红壤,较肥沃。又有奥陶系的地下水和孝妇河的水利资源。作物以蔬菜为主,年产量355万斤。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企业蓬勃发展。该村有化肥机械厂,年总收入377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3.3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265元提高到735元。

该村与北神头过去统称“神头”。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周末,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又,宋熙宁六年(1073年)商亿《增修孝妇庙记》载:“距淄之南五十里,有水发源于山足,趋梁邹而贯乎清济,昔人构室于源上,以为祠。按地志:齐有孝妇颜文姜,常逾历山险,负汲新泉,奉姑所嗜,就居者日众,因改村为镇云。”为了与镇名区别,又易名为“神头”。

此地是颜神的来由,又是孝妇河的发源地,故名“神头”。该村因位于孝妇河以南,并为与北神头村区别,故名“南神头”。

北神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以西一公里。东与山头村相连,西倚凤凰山,南隔孝妇河与南神头相望,北靠峨眉山。耕地322亩,林地3l2亩。设一村民委员会。共999户,3,788人。该村位于博(山)沂(源)和博(山)莱(芜)公路的三岔口。故交通非常方便。博山水泥厂、农机公司等均驻此地。

地质多系奥陶系石灰岩,并有储量丰富的水泥灰岩。土壤多系红壤,较肥沃。以种蔬莱为主,年产608万斤。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建有化肥机械厂等。年总收入377万元,比1978年增加3.3倍。人均分配由265元提高到735元。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周末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殁而有神。”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益都附郭西鄙为孝妇乡,乡有李颜村。以文姜颜氏女孝感市灵泉,后屡显微异,里人立祠祀之,故名颜神。”宋熙宁六年(1073年)商亿《增修孝庙庙记》载:“距淄之南五十里,有水发源于山足,趋梁邹而贯乎清济,昔人构室于源上以为祠。按地志:齐有孝妇颜文姜,常逾历山险,负汲新泉,奉姑之所嗜,一旦感泉涌室内,派流远注,故目其地日颜神,水日孝妇河,祠日颜姜之庙。”据此,该村初名“李颜村”。地域包括现在的博城一带。又因孝妇颜文姜殁而有神,里人建庙祀之,故易名为“颜神”。后“又因地出石炭,土可甄陶,就居昔日众,因改村为镇云。”

为了与镇名区别,又易名“神头”。此地是颜神的来由,又是孝妇河的发源地,故名“神头”。该村因处孝妇河以北,为与南神头区别,故名“北神头”。

东坡: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以东两公里的黑山前坡。地处城区。耕地435亩,林地386亩。共382户,1,388人,其中非农业980人。设一村民委员会和一个居民委员会。

地质属石炭系。历来以产煤炭著名,是博山区煤炭产地之一。土壤系褐土和黑土.还有少部分黑砂土。农作物以小麦、玉蜀黍属为主,亩产568斤。工副业有砖厂、陶瓷厂、煤井。年总收入38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13万元增加了近两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61元提高到338元。

《周氏族谱》载:“始祖讳志德,明洪武二年由冀州枣强县旋迁于颜神店之北坦,九世国颂迂黄家庄定居焉。”周家林祖碑有“清处士周公讳国颂,字美西”的记载。据此,清代即已建村。该村初名“黄家庄”。明末黄姓由中石马迁来立村。清初又有周姓迁入。先后迁入的还有张、王两姓。清乾隆,黄氏全部迁出后,因村地处山头庄东的黑山前坡,故更名为“东坡”。

冯八峪: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北2.5公里,地处城郊黑山西北麓。耕地756亩,林地176亩。共476户,1,8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2人。设一村民委员会,一个居民委员会。

该村山岭重叠,沟壑纵横。地质属石炭系。以产煤炭而著称。过去的“大成煤矿”就在这里。土壤多为石砂土,土质松散瘠薄,以小麦、玉蜀黍属为主要作物。亩产430斤。工副业有煤井两处、制修厂一个。年总收入79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31万元增加了1.5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60元提高到277元。

《冯氏宗谱》载:“始祖彦成,子六、行二,直隶枣强人。明洪武初,兄彦通迁发云南省。公迁于青州市,占籍冯八峪村,墓在村北。清雍正末年,改置博山区县,子孙遂为博山人。”明末清代,又有赵、高两姓迁入。《笼水赵氏世谱》载:“始祖平,明洪武初年由枣强县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乱迁于益都颜神镇。十一世帝臣,子三,居龙蟠峪。”时在明末。又《高氏族谱》载:“吾始祖讳举,于明洪武初,自北直枣强县迁于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之高家胡同。十四世敬复迁龙蟠峪。”时在清康熙末年。据此,明代即已形成村落。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冯八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龙蟠峪”。据传,该村因地处龙蟠峪而得名。又因冯姓多住于八条峪口之下,定名为“冯八峪”。

窑广: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南两公里,地处城区。博(山)沂(源)公路由村东通过。耕地613亩,林地195亩。共506户,1,8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1人。除一户回族外,均系汉族。设一村民委员会,一个居民委员会。

该村以岳阳河为界,西部属奥陶系石灰岩,东部为石炭系,故以产煤炭、陶土著称。土壤多系红壤土和褐土,比较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有宝山水库和新打的两眼机井。农作物以小麦、玉蜀黍属为主。亩产达890斤。工副业有煤井、陶瓷窑、缸瓦厂。年总收入111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26万元增加了三倍多。人均收入

也由1978年的138元提高到497元。

该村是山头镇比较古老的村庄之一,也是山头陶瓷的发祥地。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该村出土的古窑址和《薛氏世谱》的记载考证:北宋初,薛氏就由八陡迁到这里建窑业陶,取名“窑广”。到了明洪武初期,李姓枣强县徒居于此,已形成村落。后又有张姓孙姓迁入,仍沿用“窑广”为村名。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窑广”村名。

据传,因取“窑业甚广”之义,故定村名为“窑广”。

行政区划

山头镇 辖两平、冯八峪、秋谷、北神头、南神头、土门头、新博、新生、西岭、河北西、河南西、河南东、河北东、河北北、万松山、东坡、河北南、窑广、秋谷岭、北坡、西头园、建中、窑广、北神头、南神头、秋谷、冯八峪、两平、竹林、土门头、河南西31个社区居委会;河南东、河北西、东坡、河北东、白杨河、尖西、尖南、尖北、水峪、乐疃、樵岭前、马公祠12个村。

经济

山头镇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是谷子、高梁、大豆。总产量334万斤,每亩单产648斤。另外还有南、北神头两个蔬菜基地,面积540亩,总产608万斤,每亩单产11,260斤。林田以木材林为主,面积3,120亩,多为刺槐经济林苹果、桃为主,面积386亩,年产12.93万斤。该镇历年来以工业为主,是博山区一个工业发达的重镇。驻镇国营企业有陶瓷厂、电厂、水泥厂颜料厂等31个。其中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产品畅销目内外,有“陶瓷之乡”誉称。镇办企业有陶瓷、煤矿、水泥、机械、电器等11个。总产值达916万元。1983年农业总收入为1,473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两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213元提高到467元。交通运输非常方便。张(店)八(陡)铁路穿越本境,并设山头、秋谷两个站。公路有博(山)莱(芜)、博(山)沂(源)两条干线贯穿南北、东西。公共汽车站设有神头、新博、山头、窑广四个站。镇属汽车32辆,计1,912马力,驾驶人员40名。村属汽车35辆,计2,027马力;拖拉机110辆,计有1,878马力。驾驶人员168名。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运输队伍。文教卫生事业:建目前仅有小学两处和私塾一处,学生不足200人。现有中学一处,小学11处,师范一处,在校学生8,000余人。医疗卫生,在建国前仅有六家小药铺。现有镇办医院一处,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小儿科和妇产科。医护人员54人,床位30张。另外,各厂矿和各村都设有医院、卫生室、保健站。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就医要求。镇内设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院、电影队和厂矿俱乐部等,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镇内古迹有凤凰山的齐国长城遗址和土门头南山的清代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墓。古建筑主要有神头的颜文姜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和团山现已开辟为颜山公园

2008年,山头镇有工业企业510家,工业总产值完成93.3亿元,增长38%;销售收入完成90.22亿元,增长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3亿元,增长33.75%;财政收入完成3315.62万元,增长34.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00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壮大工业作为强镇之本,通过“招商引资扩总量,领导包靠抓骨干,搭建平台促民营,配套政策作保障”,全力推进“经济强镇”建设。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山头镇党委政府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项目提升发展质量,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2007年,新上山东凤凰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博山华齐耐火材料、淄博振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0个投资过1000万元的工业重点项目,总投资2亿元。2008年,新上投资5000万元的山东省正昌煤矿机械有限公司10万棵液压支柱、投资1500万元的淄博鼎丰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淄博华浩陶瓷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淄博东泰陶瓷厂等15个投资过1000万元的工业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至2008年底,全镇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个,过5000万元的企业3个,过3000万元的企业15个,税收过100万元的企业11个,过50万元的企业21个。坚持抓改革、促开放、增活力,打造工业发展新亮点。为解决好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山头镇全力攻坚,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完成了镇属、村属企业改制,改制企业达到65家,重组盘活资产29848万元,破解了多年来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难题,培植起了一批支撑镇域经济发展的企业,实现了闲置资产由包袱变财富,企业由困难到发展、由小到大的显著变化。截止2008年底,全镇有机械制造加工企业75家,其中规模企业25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产值23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7%。机械制造加工产业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主要涉及化肥造气炉、泵类、电动跑步机、矿用环保支柱等行业,形成了以山东神力集团、凤凰健身器材为龙头,以渣浆泵、光明实业、正昌煤机、祥友化工机械为骨干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良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镇域经济的骨干力量,2007年、2008年,全镇新增私营企业160余家,全镇法人单位达820余家,个体私营业户超过3000家,民营经济的数量和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山头经济的重要生力军。

镇村农业

1986-1997年,镇党委、政府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从改革农业生产条件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2年间,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小型配套,当年见效的原则,全镇重点抓了深井配套和修复原有的水利设施。投资120万元,投工6.3万个,新打机井5眼,配套、维修机井4眼,建塘坝27座,蓄水池21个,小流域治理15平方公里。修建旅游路、文明路、镇村公路12条,铺设管道6.3公里,扩大水浇面积119公顷,基本解决了全镇人口用水和工业用水。“八五”期间,该镇紧紧围绕实施“五步棋,一篇文章”的发展战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全镇累计建设经济林12.4公顷,完成荒山补植造林866公顷。1996-1997年全镇以农村奔小康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着重实施3115工程,突出抓好乐瞳花椒、樵岭前板栗、马公祠樱桃三园工程,建好66.6公顷环城红叶绿化带,新建一处10000只鸡养殖场,开发33.3公顷优质、高效经济作物。1997年,全镇建起规模养殖场18处,生猪存栏1629头,鸡存养28750只,大牲畜存栏28头,肉蛋奶总量468100公斤,畜牧业收入35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了3.49亿元,粮食总产量254.1万公斤。

镇村工业

1997年,有镇村工业企业96家,其中镇办工业企业7家,村办89家,从业人员8197人,拥有固定资产13203万元。自1992年起,全镇狠抓了科技、外向、龙头、名牌带动,实施集团战略,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先后组建了竹林、春城、神达电脑集团3大企业集团,引进高中级专业技术和科技人才818名,开发新产品50多项,其中有26个产品获国家专利,申请实施各类科技计划80多项,其中有2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2个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到1997年,全镇工业形成了日用陶瓷、美术陶瓷、水煤气发生炉、潜水电泵、渣浆泵、硫酸纤维素、健身器材、氧化铁、橡胶密封胶条、道路标线反光涂料及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石材、石雕工艺美术等十几个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竹林集团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达30多个品种,其中高档咖啡杯全部推向国际市场,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件,博陶窑厂分厂生产的杯碟,博山第二陶瓷厂生产的西餐具,在国际市场上都有很高的声誉,产品畅销不衰。山头煤矿实现了产业战略转移,先后建起地面企业7家,新建年产2万吨的银河制酸厂,年创产值1600万元,利税450万元。全镇建成中外合资企业5个,淄博竹林集团获得自营出口权,1996年出口交货值5550万元人民币,被市政府定为出口基地。

第三产业

“八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山头镇建设陶瓷琉璃专业批发市场,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机遇,于1991年3月投资1亿余元,分三期工程进行施工,至1996年底,在孝妇河上游山头镇东侧20多米宽的河床上,建起了一幢长达1.5公里的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大市场,瓷墙红瓦、飞檐画柱,颇有气派,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陶瓷琉璃专业批发市场一博山陶琉大观园。这个专业市场总面积25万平方米,设有1000个门店,从1992年以来已有600家门店投入开业。其中国有企业12家,集体企业150家,私营企业5家,个体经营户483家。该市场经营着全市9大类8000多个陶琉品种和全国各地4大类1000多个品种。该镇坚持走以商贸促旅游,旅游带商贸,商旅一体共促进和以城带乡之路,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1996年建成了神头桥至大观园吃、住、购商贸一条街,同时还建成了颜文姜祠至樵岭前旅游风景线,1997年建成饮食服务网点60家,两年来共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0万元,1991-1997年第三产业完成5.2亿元,比1990年前提高2.25倍。

文化

名胜古迹

窑神庙

窑神庙: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位于山头村北,占地面积10余亩,东西三套院,房29。山门座北朝南,两侧石鼓,鼓身横放,鼓面相对。门前陶制影壁,方钻石底座,琉璃瓦盖顶。影壁两面都用浮雕陶砖砌成,前为两鹿三鹤,名曰《鹿鹤同春》。左上方雕松树,树挂方印,有猴子蹲坐树叉,手拿杆子捅蜂窝,名曰《挂印封候》,为本市最早的陶制壁画。东头前院有窑神大殿,大殿座北朝南,为主体建筑。殿顶斗拱飞檐,琉璃瓦覆盖,大脊前雕云龙图案,后雕凤串牡丹图案。前檐下有4条方石柱,刻云蝠图案,中间两柱刻有正楷对联。殿内神台上供有窑神,窑神金身戴冕,两侧是祝融、风神、山神和土地。东壁绘《窑王出巡》,西壁绘《窑王进京》,后壁绘有山、人物等条屏式壁画。中院三面屋,一面墙,西大厅三间相通,高扇门窗,宽敞明亮,是窑主议事之地。院内西北角出门左拐是后院,宽约5米,有三间大厅房,北接两间配房。后院大厅叫观厅,打开观厅后壁高扇木窗,正对戏台,是绅士名流赏戏娱乐之地。每年端午、中秋节为庙会。庙内香火旺盛,窑主赠匾颂神,好戏连台,为窑业盛世。

颜文姜祠

颜文姜

古称灵泉庙,又称顺德夫人祠,位于山头镇北神头村凤凰山下,是祭祀颜神孝妇颜文姜的聂氏宗祠。该祠始建于北周,更建于唐天宗五年(746年),宋熙宗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由山门、香亭、正殿寝殿、土地祠、火神祠、三公祠、王爷殿、公婆、爷娘殿、郭公殿、百子殿、东西配庑、左右配院共四进院落,83间房屋组成。为淄博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65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殿是颜文姜祠的主体建筑,梁架全系斗拱结构,俗称“无梁大殿”。清初枢秘院大学士、本镇人孙廷铨捐资维修遂有今日之规模。灵泉又名孝泉,位于颜文姜祠正殿前。泉池由长条石筑成,四周雕栏环抱,柱头狮、兽、莲,石雕颇精。旧时泉水沿殿基下涵洞涌出,甘洌清冷,荇藻郁茂,常年不竭,是孝妇河之源。

赵执信墓

赵执信墓俗称翰林坟,位于山头镇土门头村以南的天阶处。赵执信。清康熙元年(1662年)生,青州市颜神镇(今博山城)人,18岁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历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明史修官兼修清代会典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国恤”期间观看《长生殿》而被革职。此后30年中,游历各省,留下了《饴山诗集》《谈龙录》《饴山文集》等众多著作。墓志铭为清翰林院检讨汪由敦撰写。今墓地周围柏树森森,郁郁葱葱。

博山溶洞

博山溶洞位于樵岭前村东的悬崖峭壁之中,因洞口座西向东,又叫朝阳洞。洞南山峰陡峭、巨石撑天,因名天界。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天界”二字,刻于巨石之上。洞口至山巅高差60多米。溶洞全长1600余米,呈南北走向。此洞连通大李家洞、小李家洞等溶洞群。洞中有许多支洞,最长达400余米。主洞最高处近50米,最宽处20米,狭窄处要一人侧身而过。溶洞自1984年开发以来,游客众多,被誉为北国第一洞。

社会

城镇建设

确立了以道路建设,旧村改造,道路两旁绿化为突破口,以美起来,绿起来,亮起来为重点,加快商业名镇、工业名镇建设步伐的工作思路,使全镇形成了镇村统一规划,多条腿走路,立体开发的新格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有关专家对全镇城镇建设进行了规划编制,经过全镇施工人员的积极努力,完成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的陶琉大观园。在镇村道路建设方面,先后完成了山头路、新博南路、南环路山头段及村内12条街道的拓宽、改造、硬化工程。1992年投资3200万元,建成了颜文姜住宅小区、北坡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1995年,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在河北北村、樵岭前村、河南西村、河北西村开发建设居民楼5幢,小康楼79套,村办公楼2幢,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1995年在省建委组织的镇村建设十、百、千评比活动中,该镇被评为省级建设明星镇,北神头、南神头两村被评为省级建设明星村。1986-1997年,全镇共建起篮球场6处,乒乓球室12个,共举办各种体育比赛3仓余次,参赛4万人次。

文化教育

1986-1997年,设文化站1处。成立民间艺术表演队12个,1200人,每逢春节举行艺术汇演,连续12年受到区文化部门的表彰。全镇有电影放影队3个,年均放影200场次,全镇21个行政村,有18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大院。有12个村建起中小型图书馆、藏书达30余万册。1996年投资150万元,新建广播电视站,购置了新器材,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可直接收看42套电视节目。至1997年底,全镇有线电视通播率达90%,发展用户7000户。

教育事业。19861997年,有镇办中学2所,在校生1391人;小学10所,在校生2463人。全镇中、小学教职工277人,其中公办教师251人,民办教师26人。12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人,加快两基(塞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的实施。19891996年投资350万元,先后建起博山十中、乐瞳两处中学楼,6处小学楼,为中小学配齐了音、体、美器材及教学仪器,1996年被市政府命名为两基达标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健康教一育示范镇。全镇适龄儿童人学率、在校生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卫生体育

有卫生院1处,占地面积3283平方米,建筑面积1318平方米。1997年,设有门诊、住院部等11个科室,有床位16张,职工49人,配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1张手术床、救护车等医疗设备。1997年,实行合作医疗,全镇均参加了合作医疗。设立专家门诊,至1997年底,共接诊21600人次。

精神文明

山头镇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自1991年至1997年,连续7年保持了省级文明镇荣誉称号,是全区12个镇中唯一一个省级文明镇。抓特色工作,形成片区共建、文明市民学校教育两大优势。一是优化片区共建活动。发挥片区共建理事会作用,开展了文明单位龙头带动工程和创建文明家庭活动,提高了片区共建的质量和效应。二是整顿文明市民学校阵地,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提高广大市民文明素质。在文明单位中开展了手拉手文明共建活动,有10个单位结为手拉手对子。在农村建立精神文明联系点活动,有29对喜结良缘。编印《文明手册》1万余册,组织市民学习,规范了市民文明行为。强化四个一示范作用。即开展建成一条文明路、一个文明示范村,村村有一条文明街道,每个文明家庭都有一个书架,并有藏书60册以上的活动室,至1997年,村村都建立了义明街、文明路,建文明街道21800米,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成果

★广播电视管理工作

自1992-1994年,先后投资190万元,建成6个地面接收站,安装5000用户,1994年投资25万元,与区有线电视台进行了光缆联网。1996年投资68万元,与区电视进行光缆联网,并建成了党员电教中心和山头电视台1997年投资20万元,对有线电视的维修设备进行了更换,改善了办公条件二投资150万元,实施光缆联网整网工程,最终达到光缆人村。从发展至今,该镇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拥有6000户有线电视用户,组成了一支维护、维修、安装为一体的优秀电视管理队伍。

樵岭前风景区

著名的天然公园樵岭前风景区,坐落在距城8公里的山头镇樵岭前村。这里峰峦迭翠,林木藏秀,曲谷幽深,飞流叠瀑,素有天然公园之称。主要风景有朝阳洞、王母池、天星湖、淋漓湖。朝阳洞是中国北方罕见的典型石灰岩洞穴,有保存完好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洞内各类化学沉积物琳琅满目,形态变幻无穷,在灯光照射下,呈现出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景色。王母池上的三级瀑布,景色秀丽。天星湖、淋漓湖澄澈碧透,湖面常随天空的流云与霞光而不断变幻色彩,令人留连忘返。1985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山东五大风景旅游区之一。

★党员建设

1991年,乐瞳镇党委根据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党的农村工作怎样做,并结合工作实际作出决定,在全镇各村建立党员责任区。具体做法是:各村党支部依据每个党员的思想水平、活动能力、技术专长等自身素质,确定各自的责任区域,管好区域内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事调解、科技发展、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农田水利一工程建设、合同兑现等工作。镇党委要求责任区的每个党员,做到五到户。即:党的政策宣传到户,民事纠纷调解到户,任务指标落实到户,生产生活困难解决到户,好人好事表扬到户。

★乐疃大理石

博山大理石厂是山头镇乐瞳村村办企业。该厂为了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要,自进入90年代以来,他们抓住机遇,大力开发石料资源,为地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现在已开发出十几种石质光滑细腻、天然图案多、色泽鲜亮、高雅大方、适应高档建筑用的石板、石刻、石雕和石制工艺品。该厂为博山公园、憩园、澄园、青龙园、九龙壁、博山溶洞、北国第一洞天、赵执信墓碑、路碑、宾馆及各大厂家门牌、楼台阶制作牌匾、大理石桌、狮子等工艺品。该厂有十几名能功15匠,他们的精艺制作赢得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和青睐,产品远销河北、河南、江苏省、北京、上海市等十几个省地市。

★淋漓湖续建工程

淋漓湖大坝续建工程于1992年3月开工,1993年8月竣工。淋漓糊水库位于山头镇樵岭前村西北端,是一座小一型水库,大坝最大高度43.9米,坝长183米,上游流域面积7.25平方公里,总库容143.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7.9万立方米。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砼防修心墙。坝顶高程433.4米,兴利水位429.00米。大坝分两期实施完成,第一期工程于1970年开工,1977年竣工。工程原设计是为农田灌溉、人畜吃水及城市防洪而兴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博山区决定,八五”期间,大力开发西山经济区,淋漓沟水库既是西山开发区的一个备用水源地,同时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1992年区政府决定实施二期工程,本次续建工程将大坝由原来的24.5米,加高到43.9米,重点改建输水设施,增建溢流坝、交通桥及旅游设施。工程总投资678万元,完成工程量4.413万立方米。库容量由原来的不足50万立方米,增加到148万立方米。

★文化建设

镇党委、政府针对广大群众喜爱京剧艺术这一特点,于1983年成立了业余京剧团戏迷之家票友京剧团,吸引了50余名京剧爱好者,并组成了一支业余宣传队伍,以贾元芳为团长的票友京剧团,先后编排了《遇皇后》、《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红娘》等20个剧目,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他们还走出山头、博山,出城演出,活跃在我市淄博市桓台县临淄区等区县,受到各地群众的好评。1994年,由淄博电视台来山头拍摄的《票友之家》电视片,获山东省1995年精品工程外宣优秀奖

★马公祠至淋漓湖旅游公路开通

博山樵岭前风景区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景区,因地处山区,只有一条简易公路,每当旅游旺季,车辆及游人拥挤不堪,乐瞳镇于1991年3月17日至9月25日,修建马公祠至淋漓湖旅游公路,历时6个多月的时间竣工通车。马公祠至樵岭前淋漓湖旅游路的开通,连接西过境公路,改变原闭塞路线为环形开放路线。这条路穿山越岭,总长8公里,宽6.5米,修建桥函26座,投资达150余万元,动用土石方20多万立方。此路起自博山西过境路马公祠隧道北侧,终至淋漓湖畔,对开发博山区的旅游资源,改变西南部交通网络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