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意识
海权意识是指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试图通过掌控海洋来支配世界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阶段(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过渡阶段(18世纪下半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完成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海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历史上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紧密相关。
形成与发展
形成阶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展开了早期殖民扩张。在这场探索活动中,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建立了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早期殖民统治。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通过海洋获得了丰富的回报。然而,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开始参与殖民扩张,从而引发了西欧各国之间的海洋利益争夺。17世纪初,荷兰因其商品经济的优势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贸易国家,拥有一支庞大的商船队,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加剧了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为了维持这一地位,英国加强了海军实力,扩大了海外殖民地,并开拓了国际市场。海洋成为了英国生命的基础,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辉煌。然而,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财富,也为英国带来了挑战。其他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也在寻求更多的原材料来源和商品市场,导致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受到威胁,并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美国取代。这一时期,海洋争霸战争日益激烈,英国的海洋霸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难以撼动,但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遭到了动摇。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优势地位彻底摧毁了英国的海洋霸权,标志着“日不落帝国”的衰落。
完成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一批具有远见的战略家完善了海权理论,为美国政府提供了理论指导。其中,阿尔弗雷德·马汉提出了大国兴起的关键在于制海权的观点,认为通过控制主要航道和获取海外资源才能实现真正的制海权。美国依靠其强大的海军和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控制了全球16条战略航道,实践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信条。近年来,美国提出的“千舰海军”计划旨在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来巩固其海洋霸权。
必备条件
文化底蕴
中原地区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的农耕文化使中国人民对土地产生了强烈的依恋。这种文化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集权的封建制度,同时也抑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这种封闭的文化使得中国在数千年中生产力发展缓慢,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步伐脱节。尽管中国在18世纪的工业产值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由于未能及时适应时代的变迁,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迅速衰落。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期间实现了快速的生产力增长。
生产力水平
近代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这些侵略者凭借先进的军事工业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落后。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海运业也不够发达,因此海权意识在中国较为薄弱。
必要性
国际形势
海权的概念在国内外的理解存在差异。在中国,大多数人将其视为合法享有海洋利益的权利,而在西方,海权通常被视为控制海洋的能力。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战略文化的区别。西方的扩张性海洋文化导致了其对外侵略殖民的海洋政策,而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则更加内敛和平。中国学者提出了新的综合海权观,强调海军力量、海上安全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的并重。中国民众对于海权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海洋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维权意识
中国民众的维权意识正在增强。针对菲律宾非法侵占中国岛屿的行为,中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并且多数中国民众持续关注事态发展,表明了他们对维护海洋权益的高度关注。
参考资料
增强海权意识 谱写海洋强国梦.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2024-11-05
古中国海权意识不强,乾隆没能拿下东南亚,导致南海问题难解决.百家号.2024-11-05
高中历史 | 海权意识与海洋霸权.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