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佩吉特·汤姆森
乔治·佩吉特·汤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1892年5月3日-1975年9月10日),英国物理学家,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会员,193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乔治·佩吉特·汤姆森的父亲约瑟夫·汤姆逊是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经历
乔治·佩吉特·汤姆森189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生,在剑桥的柏斯学校接受教育。随后在剑桥特林尼迪(Trinity)学院学习数学和物理,1913年毕业。毕业后被选为研究员(Fellow),并在克理斯蒂资料学院担任讲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加入了皇家西萨里皇后团,并在法国短暂服役后,于1915年转入皇家飞行队。1917-1918年,他作为英国战争代表团成员在美国工作。战后不久,汤姆森成为剑桥大学的研究员,然后转到阿伯丁大学。1920年,他辞去了上尉的军衔。1922年,他成为阿伯丁大学自然哲学的教授。1930年,他成为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物理教授,并在那里任教直到1952年,随后成为剑桥大学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的院长,直到退休。1975年,汤姆森在英国剑桥大学逝世,并与妻子一起埋葬在剑桥南部的格兰特彻斯特教堂墓地。
个人生活
乔治·佩吉斯·汤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是发现电子约瑟夫·约翰·汤姆森的儿子,是英国的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二十世纪初,人们认为,电子不仅有电荷,也有质量和自旋。但理论的概念和实验的结果不太一致。1924年路易·德布罗意理论上假定,任何物体的颗粒不仅具有质量,而且具有波的性质。
1927年汤姆森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利用阴极射线的一束电子的衍射格珊效应,在照相底板上显示结果。但阴极射线的穿透能力低;不能用晶体做衍射格子。故汤姆森改用极薄的贵金属箔做衍射格子。而得到如下的实验结果:因为金属的原子结构是已知的。它们的自然状态是晶体。当一束电子通过这样的一块金箔,后面的感光底片显示的图案是;不衍射的电子所形成的中心黑点以及由衍射束所形成的许多圆环。
约瑟夫·汤姆逊的实验结果和路易·德布罗意的假定,电子也显示波的特性一致。从实验数据以及环间的距离,可用德布罗意的公式算出电子波的波长。汤姆森还发现可用磁场偏转电子束,也和德布罗意的假设一致。
汤姆森从实验证明德布罗意的假定:物质的极细颗粒(电子,原子等)都具有波动-颗粒双重性。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不仅可以扩大量子力学的应用范围。同时也结束了关于光的颗粒-波动双重性约三百年的辨论。
汤姆森不知道美国科学家克林顿·戴维孙用不同方法也研究这个问题,并得出同样的结果。而且几乎同时发表。因此,约瑟夫·汤姆逊和戴维森二人共享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0年末,汤姆森对原子裂变感兴趣。他说服英国皇家空军加强这方面的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汤姆森成为英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主席。1941年他去美国给美国科学家传递建造原子弹的可能性。
获得荣誉
汤姆森获得了多项奖章和荣誉,主要包括:
- 1929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协会会员。
- 193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 1939年获休斯奖章。
- 1943年受英国封爵,成为爵士(Sir)。
- 1949年获皇家奖章。
代表著作
汤姆森的主要著作包括:
《自由电子的波动力学》(1930)
《电子衍射的理论和实验》(1939)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通往诺贝尔奖之路:盘点10个著名的科学家族.澎湃新闻.2024-09-21
George Paget Thomson.George Paget Thomson.2024-09-27
乔治·佩吉特·汤姆森.诺贝尔奖讯.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