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蛇
长蛇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上古异兽,在《山海经》中有记载。长蛇是广泛生活于江河及大湖泊中的一种鱼类。
历史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大咸之山无草木……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豪,其音如鼓。”晋郭璞《山海经图赞·长蛇》:“长蛇百寻,厥如彘。飞走类,靡不吞噬。”与其形象相似的蛇妖,尚有据说能吞象的修蛇,及被后羿杀死的修蛇。
唐韩愈《咏雪赠张籍》:“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
南齐谢朓《和王著作》:“长虵固能,奔鲸自此曝。”唐独孤及《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长蛇稽天讨,上将方北伐。”参见“封豕长蛇”。
《魏书·乐志五》:“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仙人、长蛇……以备百戏。”太平天囯洪仁玕《诸王自述》:“夫长江者,古号为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
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名。
(2)泛指大蛇。
(3)喻指贪残凶暴者。
(4)古杂戏的一种。
(5)指长江。
生物长蛇
蛇类
语出《山海经·北山经》: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山海经》中的长蛇记载为:「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此蛇身上长着像猪毛般的毛发,其叫声则像大鼓、木梆一类打击乐器的声音。
与其形象相似的蛇妖,尚有据说能吞象的修蛇,及被后羿杀死的修蛇。
鱼类
别名:长体蛇鲻、神仙梭、沙棱、狗棍、细鳞丁、蛇支、丁鱼。
简介:体长呈圆筒状,一般体长19~30厘米、体重100-300克。头略平扁,口大,两颌具多行细牙,腰骨及舌上亦具细牙。体被较小圆鳞。体背侧棕色,腹部白色,侧线发达平直,侧线鳞明显突出。背鳍1个,位于吻端和脂鳍的中间;脂鳍很小;臀鳍小于背鳍尾鳍深叉形。背、腹、尾鳍均呈浅棕色,胸鳍及尾鳍下叶是灰黑色。
底层鱼类,生活于江河及大湖泊中。主食底栖动物。为同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体长约250毫米。肉厚,含脂量高。分布广,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均产。
长蛇阵
古代战术用语,指作战队伍排列成长蛇一样的阵容。
长蛇阵是根据蛇的习性推演而来,长蛇阵共有三种变化。
一、击蛇首,尾动,卷;
二、击蛇尾,首动,咬;
三、蛇身横撞,首尾至,绞!
由此三种变化,长蛇阵运转,犹如巨蟒出击,攻击凌厉!两翼骑兵(古代机动能力强的兵种)的机动能力最为重要,所以要破除长蛇阵,最好的方法就是限制两翼机动能力,以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揪其首,夹其尾,斩其腰!详细方法就是在我方步兵阵群中设置陷阱,以两个步兵方阵协作阻止对手两翼骑兵运动,使其无法发挥其机动灵活的能力,再以强悍重骑兵为主对其蛇腹步兵发动强悍冲击,使其阵形散乱,无序!一举击溃步兵方阵,将长蛇阵切割成为三块,如此一来,长蛇阵各自为战,无法再以三方配合作战,阵势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