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苏鸿熙

苏鸿熙

苏鸿熙,男,(1915—2018年7月31日),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1949年赴美国留学。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在心血管外科学领域有多项开拓性贡献,是我国心血管外科学开拓者之一,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7月31日,苏鸿熙病故,享年104岁。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15年1月30日生,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医科,授予学士

工作经历

1943年——1944年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回校任外科住院医师、助教、住院总医师、讲师。

1949年赴美芝加哥西北大学附属医院及依里诺依大学研究医院进修麻醉、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

1957年春回国后任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副教授、教授。

1958年6月26日,他成功为一名心脏室间隔缺损的6岁儿童进行了中国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1962年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应用人造血管施行了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手术。最早阐明了心内直视手术并发颅内出血及血肿产生的机制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1972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工作,先后任胸外科、心脏外科主任、教授。

2013年6月26日下午,他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第三党支部召开会议,正式吸收他入党。在后来举行的入党仪式上,99岁的苏鸿熙用左手托举起活动不便的右臂,郑重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国际上体外循环的研究和应用经过了漫长的实验研究阶段,1953年美国安全应用于临床。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苏教授回国后,于当年5月在国内首次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动物实验。

1958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并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心肌保护概念的全面观点和系列防治方法,提出了人工心肺机的结构要求和体外循环前、中、后钾代谢规律及分段补钾方法。由于成绩突出,在全国医药卫生技术经验交流会上获得国务院奖状奖励。

1963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在国内首先在动物实验发现高浓度钾盐对心肌的损害,避免了临床应用的严重后果。在国内首先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颅内出血和血肿致死性并发症的产生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防治方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探索了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术后钾的代谢规律,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对辅助循环进行了一系列前沿性动物实验研究,丰富了该专题的理论基础,先后主编了《现代多发伤治疗学》与《重症监护学》。

在担任学会工作期间,先后负责组织了三次大型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和体外循环学术会议,进行了广泛学术交流,既学到了国外先进经验,又打开了国际交流渠道,且为中、青年出国学习架好了桥梁,先后被中国当代名人录、英国剑桥和美国传记中心纳入其传记,后者并授与《有卓越贡献证书》。

论文著作

1993年主编《现代多发伤治疗学》等两部专著。参加撰写了《心血管外科进展》《心血管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国际胸心外科学》等著作,发表论文80余篇。

获得荣誉

1984年《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辅助循环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199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

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被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2017年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

个人生活

赴美留学期间,苏鸿熙在医院结识了美国姑娘简·麦克唐纳,1956年,两人结婚,苏鸿熙为妻子取了一个中国名字——苏瑾

2018年7月31日病故,享年104岁。

社会任职

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社会活动

1985年10月—1992年5月被选任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首两届主任委员。

1992年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体外循环委员会主委。曾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主编,《解放军学杂志》《中华胸心血管疾病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科学委员会委员,丰台区胸心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等。为政协陕西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参考资料

苏鸿熙:一生赤子 一代名医-.中青在线.2021-12-22

苏鸿熙.中国知网.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