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鸟龙
嗜鸟龙(属名:Ornitholestes)意为“偷鸟类者”,是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劳亚大陆西部,约为现在的北美洲。对于嗜鸟龙的了解几乎都来自单一个化石,该化石在1900年发现于怀俄明州的科莫崖附近,并由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03年所叙述、命名。后来发现一个手部化石,被归类于嗜鸟龙,目前被归类于长臂猎龙。嗜鸟龙的种名hermanni是用来纪念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制作人员Adam Hermann。莫里逊组的嗜鸟龙化石,发现于第2地层带。
生物学史
嗜鸟龙意思为盗鸟的贼,但是实际上嗜鸟龙早于鸟类存在。科学家表明,嗜鸟龙奔跑速度快,可能具有捕获始祖鸟的能力,因此命名其为”嗜鸟龙“。
形态特征
外形
嗜鸟龙的颈部呈S形,后肢就像非洲鸵鸟一样坚韧有力,而且还很长,所以它跑得很快。其前肢也较长,并且可以抓握东西。嗜鸟龙上下颌前方的牙齿又长又尖,像把把短剑,十分适合咬食猎物。其鞭子般的尾巴占了身长的一半以上,在追赶猎物时可以起平衡的作用。
头骨
嗜鸟龙的头顶上有一个小型的头盖骨,眼眶后面的骨骼与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很像。它的口鼻部可能有一个骨质突起,下颌骨比较厚,呈圆锥状的牙齿基本集中在颌部的前面部分,后面的则为小而弯曲、尖锐而宽扁的牙齿。
前肢
嗜鸟龙的前肢较长,而且非常健壮,前肢的指上长着一根短而具利爪的拇指和两根带爪的长指头。嗜鸟龙掌上的第三个小手指向内弯曲,这可以帮助它牢牢地抓住扭动挣扎着的猎物。
生活习性
嗜鸟龙发现目标时会突然跃起扑向猎物,这一方法适合捕捉早期的鸟类、类似鸟类的恐龙以及翼龙。但它更常吃的也许是蜥蜴以及其他小型的哺乳纲,甚至是孵育中的其他恐龙。但也有人推测,嗜鸟龙可能会专找一些大型的恐龙进行围攻,或者以吃其他动物的腐尸为食。
嗜鸟龙是白垩纪早期的小型恐龙总目,身体可能还没有一只山羊大。当时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蜥蜴以及其他小型爬行纲,甚至是孵育中的其他恐龙,都可能成为它的食物。没有证据显示它曾真的捕食过鸟类,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得了嗜鸟这个名称。嗜鸟龙的头顶上有一个小型头盖,牙齿很厉害。能快速追捕猎物,也能逃避那些因巢穴被掠而狂怒的大恐龙。
大众文化
在1940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幻想曲》(Fantasia)的《春之祭》段落,一只嗜鸟龙跳跃起捕抓一只始祖鸟。
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与恐龙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第二集,一只嗜鸟龙正追踪一只幼年梁龙属。
简介
嗜鸟龙是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种小型恐龙总目。它的身材比美颌龙属更大一些,也有着锋利的牙齿和高速奔跑的能力,能快速追捕小型动物。
虽然嗜鸟龙的体重很轻,但它的后肢则像非洲鸵鸟强韧有力,而且很长,所以奔跑速度很快。此外,鸟龙的尾巴较长,可以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这也有利于它高速奔跑,大多数小型动物都逃不出它的魔掌。
现身荧幕
嗜龙的形象常常出现在荧幕上。在1940年的迪土尼动面电影《幻想曲》的《春之祭》段落中有鸟龙跳跃起来抓捕一只始祖鸟的情节;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与恐龙共舞)第二集中,只鸟龙在追踪一只幼年龙。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