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龙形器
夏绿松石龙形器是夏朝石器,2002年在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遗址VT15M3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出土,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
夏绿松石龙形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
夏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夏代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
缘起
随着考古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工作者已经基本将偃师二里头遗址定为夏朝遗址,那么距今至少有3700多年的绿松石龙形器就是一个夏代的龙形器物,象征着华夏文明的龙图腾的形成。这一“超级国宝”的发现,专家学者无比兴奋,大家一致决定将其命名为“中国龙”,并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主人
日本学者认为这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可能是象征权力的“龙杖”。而该件龙形器的主人,不是当时的“王”或王室成员,就是负责主持夏王朝图腾神物祭祀的“御龙氏”。
价值
龙是神异灵物,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舜帝时期已经有“豢龙氏”官职,夏朝兴起之时,有“青龙止于郊”的祥瑞。更有神话传说大禹是黄龙的化身,夏禹的后裔褒之二君也有化为二龙在夏王宫打斗的史书记载,夏后少康的后裔于越之民也有文身以象龙子的风俗。可见龙在夏朝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图腾象征。
夏代孔甲时期有“御龙氏”,说明古人曾经蓄养过龙(有可能是当年的黄河流域湿地沼泽中一种类似鳄鱼的两栖动物)。
之后,经夏商周至战国时期发展,到秦汉时龙的形象基本成形。中华民族的先人将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等诸多人格赋予其身,龙身上承载着他们的愿景和追求。
绿松石龙形器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也代表着中国龙的形象在”中央之国“、“华夏第一都”的最古老发现,更有力的实证了华夏儿女永永远远都是龙的传人。这一中华神龙的出世表现了在神秘莫测的自然界面前,华夏民族的祖先以龙作为图腾崇拜,龙那真实而又虚无的形象,逐渐演化成为华夏儿女的民族信念和精神象征。
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中央之都,中央之城”的二里头遗址,发现这样完整的龙形器,证明早在夏朝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崇拜。从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图,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到商周礼器中的双龙龙纹等,可以清晰看到中国龙的形象一脉相承,进一步证明中华龙文化的源远流长。
文化寓意
夏绿松石龙形器的头向、腰铃及尾端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都有特殊寓意。
“头向西北”寓意飞向天宫。该绿松石龙形图案呈“头向西北,尾向东南”腾跃升天状,是中原地区古代“乘龙升天”观念的反映。
铜铃可传达神灵的告示。《说文·金部》:“铃,令丁也。”段玉裁注:“铃,古谓之丁宁,汉谓之令丁。”是“铃”本名丁宁。《汉书·谷永传》说:“以丁宁阶下。”颜师古注:“丁宁谓再三告示也。”是“铃”声有“再三告示”之义。这说明巫师在祭祀或做法时,可暗中摇动绿松石龙形器,使铜铃发出声响以传达祖先神灵“再三告示”的旨意,这就是夏绿松石龙形器腰间系以铜铃的原因。
夏绿松石龙形器尾端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则是田地的象征。
文物特征
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绿松石龙形器的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在距夏绿松石龙形器尾部下端近4厘米处清理出的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器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似有断续的红色漆痕相连,据推测,该物与绿松石器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原应为一体。纵观全器,其形体曲伏蜷尾,为蛇形;头部有眉、眼、口鼻(口鼻应为一体),龙形轮廓已被勾勒出来。
流传历史
发现过程
2002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遗址工作队负责清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VT15M3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当时,二十多岁的考古队员李志鹏,在队长许宏安排下,负责出土绿松石龙的贵族墓葬所在区域的考古发掘。
4月中旬,许宏队长他们判断应该应是一座身份较高的二里头文化贵族墓。他们先是在墓主人腰部的铜铃下发现了一些绿松石片露头,这些绿松片似乎镶嵌组合在一起,应该属于某个大型器物的局部。许宏队长决定把墓的整体整体套箱提取回室内以后再细细清理。他先清理出相当于后来“龙”身的部位大约30厘米长的一部分,顺着绿松石片的走向,找出可能的分布长度和范围后,整体套箱提取回了室内。
2004年,绿松石龙形器在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由专门的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在细致清理后,确认该石器为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出土环境
夏绿松石龙形器出土地点二里头遗址VT15M3高等级墓葬为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356度,墓口长2.24米,宽在1.1米左右,墓葬残深0.5—0.6米。墓主葬式为侧身直肢,头朝北,面向东。经鉴定,墓主为成年男性,年龄在30—35岁之间。墓底散见零星朱砂,未发现明确的棺痕。M3属于二里头都邑中最高等级的墓葬之一,同时,M3又是3号基址院内发现的6座墓中最接近建筑中轴线的一座,其随葬品较为丰富。
文物鉴赏
夏绿松石龙形器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冲击效果。
参考资料
绿松石龙形器:华夏龙图腾的正统根源(洛阳珍宝).洛阳网.2015-05-21
史记·封禅书 - 青龙止于郊.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19-05-03
山海经.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19-04-25
《国语·郑语》中夏禹的后裔褒之二君化龙的史书记载.诗词名句网.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