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号航空母舰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英文:U.S.S. AMERICA,舷号:CV-66),是美国海军隶下一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是美国小鹰级航空母舰3号舰。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于1961年1月9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安放龙骨开工建造,它是该船厂建造的第2艘小鹰级航空母舰,1964年2月1日正式下水。在服役期间参加过包括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波黑的“慎重武力行动”等重要战事。“美利坚号”航空母舰于1996年正式退役,其舰名于1996年8月9日从海军舰艇注册簿上被正式删除。2005年5月14日,它被作为靶船,在北卡罗来纳州海岸进行的攻击测试中沉没,成为有史以来以这种方式沉没的最大舰艇。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全长323.8米,甲板宽度76.8米,水线宽度为39.5米,满载排水量82200吨。全舰分成200个水密舱,要害部位备有装甲舰体结构采用传统布局,舰岛安置在右舷,甲板安置有三台弹射器(一个斜向左舷,两个指向舰艏)。该舰的动力系统由8台福斯特-维勒锅炉和4台通用电气蒸汽轮机组成。AN/SPS-48和AN/SPS-49空中搜索雷达及配套传感器和处理设备保证了航母的探测能力,雷神公司的AN/SLQ-32电子对抗套件承担了该舰的电子战任务。 此外,该舰还增加了三组北约轻型RIM-7M“海麻雀”舰空导弹(原为小猎犬)舰空导弹发射器与20毫米“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近防航空武器系统,用于防空与拦截导弹。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可携带一个航空联队共85架各型飞机,包括20架F-14D舰载战斗机,36架F/A-18舰载战斗攻击机,还可配属E-2C预警机、A-6E/A-7E攻击机、EA6B电子干扰机、S-3B固定翼反潜机、舰载直升机、ES-3A电子战飞机等支援保障机型。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60年发生的一连串重大国际事件,暂时结束了美国海军内部对于调整新建航空母舰规格的争论。首先是1960年5月中情局所属U-2侦察机遭苏联击落的事件,紧接着在7月又爆发了刚果危机,稍后老挝也发生推翻亲美政府的政变。为应对渐趋紧张的国际局势,美国海军向西太平洋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与地中海的第6舰队增派了航空母舰。
“独立”号与无畏号航空母舰(USS Intrepid CV11)于1960年8月底抵达地中海,展开为期6个月的部署。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也在1960年9月初抵达地中海。与此同时,第7舰队也部署了3艘航空母舰,分别是“汉考克”号、“奥里斯坎尼”号与“提康德罗加”号(USSTiconderoga CVA14)为进一步增强打击力量,1960年秋季,美国海军又向第6与第7舰队辖下的各2艘航空母舰,额外增配1支轻强击机中队。这4艘航空母舰平时均从舰载航空联队中抽出1支战机中队部署到指定的岸基基地上。第6舰队将舰载机部署在西班牙的罗塔(Rota)基地,第7舰队将舰载机部署在日本的厚木基地。这些舰载战机平时以岸基部署,当情势需要时,这些战机将立即飞返原属航空母舰,跟着航空母舰一起行动。
短短2个月时间内,美国海军便向地中海与东南亚部署了6艘攻击航空母舰。由于当时美国海军只有14艘现役攻击航空母舰,即4艘“福莱斯特”级、3艘“中途岛”级与7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要向海外派遣多达6艘攻击航空母舰,给美国海军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按照正常的任务轮替循环周期,若要持续维持6艘航空母舰的海外部署,则整个舰队必须要拥有18艘航空母舰才行。
于是美国海军决定暂缓将“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从攻击航空母舰转为反潜航空母舰的计划。另外1961年也会有3艘新航空母舰服役(即小鹰号航空母舰、“星座”号与“企业”号),可缓解现役航空母舰承担的压力。不过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尽快展开已被核准的1艘新航空母舰建造工程。
为节约时间并降低成本,美国海军决定让新航空母舰沿用“星座”号航空母舰的规格,舍弃了续航能力更长、航速更高的大舰壳传统动力航空母舰方案,只引进了少许设计修正。
研发历程
美国海军在1960年11月25日与纽波特纽斯船厂签订CVA66航空母舰的建造合约。新航空母舰很快就在1961年1月9日正式开工,并于3年后的1964年2月1日举行了下水仪式,该舰由海军作战部部长麦克唐纳(David McDonald)的夫人命名为“美利坚”号(USS America)。
服役历程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于1965年1月23日正式服役,1967年,美利坚号在第二次部署至地中海时,恰逢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紧张局势升级,六日战争爆发。“美利坚”号在战争中并未采取相关行动,但这次部署,舰队中的“自由”号间谍船遭到以色列鱼雷快艇与喷气式战斗机编队的误击,导致34人死亡,75人受伤。
在这之后,美利坚号的主要任务转向越南战场,负责派出舰载机执行轰炸内陆目标、破坏基础设施及战斗空中巡逻等任务。直至1973年停战前,它共被部署至越南三次,期间其舰载机向越南目标投掷了超过11,000吨弹药,累计执行了超过10,500次飞行任务。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利坚号航空母舰在隆纳•威尔森•雷根总统的命令下,前往地中海利比亚沿海,执行打击利比亚防空及海军舰艇的行动。此次行动中,该航母的舰载机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A-6入侵者式攻击机“入侵者”战机在后续打击中表现突出。
此外,美利坚号还参与了1983年黎巴嫩危机的撤离行动,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利坚号航空母舰与其他多国部队舰艇共同执行“沙漠风暴”行动,为对伊拉克内陆目标的打击提供重要支持,在整个行动期间,美利坚号航母的舰载机完成了约3000次飞行任务。之后,它继续执行“南方守望”行动,维持伊拉克南部禁飞区的状况。在20世纪90末针对波黑战争的“联合奋进”行动中,美利坚号还在亚得里亚海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1995年8月28日,美利坚号航空母舰完成了第二十次部署也是最后一次部署任务。最终于1996年8月9日正式退役。2005年5月14日,它被作为靶船,在北卡罗来纳州海岸进行的攻击测试中沉没,成为有史以来以这种方式沉没的最大舰艇。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全长323.8米,甲板宽度76.8米,水线宽度为39.5米,满载排水量82200吨。全舰分成200个水密舱,要害部位备有装甲舰体结构采用传统布局,舰岛安置在右舷,甲板安置有三台弹射器(一个斜向左舷,两个指向舰艏)。配置有四台机库升降机,其中一个位于左舷侧,三个位于右舷侧,舰岛上主要由通信和传感器桅杆组成,另一组桅杆位于舰岛后方。
甲板
美利坚号航母的飞行甲板进行了对应修改,飞行甲板的左舷外张部分,前端略向前延伸以便容纳更长的弹射器;右舷外张部分也进行了延伸,为机库升降机前端拓展出了一块更大的停放空间
弹射器系统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在弹射器方面,使用3套C13和1套改进的C 13 Mod.1弹射器,其中长度较大的C13 Mod.1安装在舰舯左舷靠内侧的3号弹射器位置。
C13 MOD1的弹射行程从74米延长到93米,性能有显著提高。以弹射22680公斤物体为基准时,C13在每平方英寸408.24公斤作业压力下可达到135节的弹射末端速度;而C13Mod.1在每平方英寸900磅压力下则能达到150节的弹射末端速度。若以达到135节末端速度为基准,C13Mod.1可以弹射近8万磅重的物体,而C13则只能弹射26308.8公斤~27216公斤重的物体。
通过增强的弹射功率,C13 Mod.1即使是弹射27216公斤、31752公斤等级的A3D“空中战士”与A3J“民团”等重型舰载机,也能提供无甲板风弹射能力,可赋予航空母舰指挥官更大的指挥作业灵活性,无须顾虑航空母舰当时所处环境的风向、风速,也不用特意调整航向与航速来获得足够的甲板风协助,仅凭借功率强大的弹射器,就能“强行”将舰载机弹射升空。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上关于弹射器的一个修改,是给位于左舷边缘的4号弹射器配备了折流板。4号弹射器由于紧靠左舷外侧边缘,弹射器后方距离左舷外张甲板后缘也很近,使用这套弹射器弹射时,只要注意弹射器后方的净空。舰载机起飞时的喷流对飞行甲板的影响比其他3套弹射器小了许多,喷流很容易便可导向甲板之外,所以4号弹射器便省略了折流板的配备不过,这对甲板作业还是有些不便,于是从“美利坚”航空母舰起,所有新造航空母舰也为4号弹射器配备了一组较小的折流板,可以进一步提高甲板运作的便利性。
舰载机运作系统
机库升降机仍保持小鹰级前两艘的4台数量,平台构型也为不规则五边形,但承载能力从8.9万磅降为8万磅。机库尺寸也进行了加宽,从740英尺x101英尺改为740英尺x107英尺。该航母还配备了先进的控制和着陆系统,称为镜像着陆系统。“镜像着陆系统”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可帮助飞行员在航母甲板上安全着陆。它利用一系列镜子和灯光在着陆过程中提供视觉引导,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并降低了事故风险。
载机回收系统
采用MK7 Mod.3拦阻索,取代MK7Mod.2,制动速度上限从120节提高到130节(以回收5万磅重的机体为基准)。
动力系统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的动力系统由8台福斯特-维勒锅炉和4台通用电气蒸汽轮机组成,驱动4轴5叶螺旋桨,并配备双舵。其最高功率可达280,000马力(210兆瓦),使其能够以30节的航速航行。
它使用传统的燃油锅炉系统,产生蒸汽,为负责驱动四个螺旋桨轴的涡轮机提供动力。锅炉还作为蒸汽源发电,为各种机载系统提供动力,保障舰艇的雷达、通信设备、升降机等设备的基本运作。
船电系统
雷达
AN/SPS-48和AN/SPS-49空中搜索雷达及配套传感器和处理设备保证了航母的探测能力,雷神公司的AN/SLQ-32电子对抗套件承担了该舰的电子战任务。
火控系统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舰岛上原有两套导引“小猎犬”防空导弹用的SPG-55火控雷达,从舰桥后上方挪到主桅后方、靠近烟囱的新平台上,新的位置高度更高,可让雷达更好地发挥作用(舰艉右舷平台上另配有1套SPC-55火控雷达)。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的防空导弹系统利用SPG-55火控雷达提供目标搜获与照射导引,其中2套安装在舰岛上,另有1套安装在舰艉右舷导弹发射器旁的平台上。
声呐探测系统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增配声呐,水下鼻艏增设一部SOS-23低频声呐,这让“美利坚”号航空母舰成为除了改装为反潜航空母舰的“埃塞克斯郡”级以外,唯一配有声呐的航空母舰。
为了配合水下鼻艏设置的声呐,美利坚”号航空母舰没有采用标准的舰艏两舷舰锚(左、右舷各1具舰锚),右舷舰锚仍维持不变,但左舷舰锚被挪到船艏前方中央。舰艏还通过一个鸟喙状构造来确保舰艏舰锚向前投放,避免碰触到水下舰艏的声呐罩。
武器系统
自卫火力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还增加了三组北约轻型RIM-7M“海麻雀”舰空导弹(原为小猎犬)舰空导弹发射器与20毫米“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近防航空武器系统,用于防空与拦截导弹。
搭载能力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可携带一个航空联队共85架各型飞机,包括20架F-14D舰载战斗机,36架F/A-18舰载战斗攻击机,还可配属E-2C预警机、A-6E/A-7E攻击机、EA-6B电子干扰机、S-3B固定翼反潜机、舰载直升机、ES-3A电子战飞机等支援保障机型。
损害管制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配备了全面的消防和损害控制系统。安装有高容量消防泵、喷水灭火系统和复杂的消防总管网络,用于扑灭船上火灾。船内被分成许多防水隔间,在船体漏水时可进行以封闭。美利坚号还拥有先进的损害管制中心,可监控船舶状况并在紧急情况下协调响应工作。
性能参数
文化标志
重大事件
在服役期间,美利坚号航空母舰发生了多起事故。如1972 年越南战争期间,一架 A-7攻击机 海盗II强击机意外在甲板上投下了一颗炸弹,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这一事件促使美国海军加强了对武器处理程序规范性、灭火系统完善程度和船员培训力度等事项的重视。
2005年2月25日,美利坚号航母驶向公海。4月19日,实弹测试开始。海军持续攻击“美利坚”号近4周时间,但它依然没有下沉。为了使“美利坚”号沉没,海军不得不派人登船,终于2005年5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航母“美利坚”号消失在海浪下,在下沉近4800米后停留在了大西洋海床上。
参考资料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hullnumber.2024-07-12
America-CV66.militaryfactory.2024-06-07
navysite.de.navysite.de.2024-06-27
美国航空母舰之五十四 CV-66“美国”号.知网.2024-07-12
CV-66 USS America Kitty Hawk 级航空母舰美国海军.Seaforces-online.2024-03-25
naval-warfare.3773-uss-america-cv-66.2024-06-27
navyemporium.navyemporium.2024-06-27
自己的航母,自己击沉?!.百家号.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