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穗薹草
隐穗草(学名:薹草属 cryptostachys)是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根状茎长,木质,外被暗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残存老叶鞘。秆侧生,高12-30厘米,扁三棱形,花葶状,柔弱,花果期为冬季开花,次年春季结果。该植物分布于越南、泰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1,200米的地区,常生于密林下湿处或溪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植物简介
种中文名:隐穗薹草
种拉丁名:薹草属cryptostachys Brongn.
种别名:多序宿柱薹(台湾植物志)
科中文名:莎草科
科拉丁名:Cyperaceae
属中文名:薹草属
属拉丁名:Carex
国内分布:产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国外分布:分布于越南、泰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命名来源:[Duperrey, Viy. Coquille Bot. 152: 25. 1828]
中国植物志:12:141
隐穗薹草 薹草属 cryptostachys Brongn.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2卷 || 莎草科 Cyperaceae || 隐穗薹草组 Sect. 17. Cryptostachyae Franch. || 隐穗薹草 薹草属cryptostachys Brongn.
77. 隐穗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多序宿柱薹(台湾植物志)图版29: 1-5
Carex cryptostachys Brongn in Duperrey, Voy. Coquille Bot. 152, t. 25, 1828; Kukenth. in Engl., Pflanzenr. Heft 38 (IV, 20): 471, 1909; Raymond in Mem. Jard. Bot. Montreal 53: 61, 1959;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302, 图7433, 1976; 海南植物志4: 340, 1977; 台湾植物志5: 324, pl. 1353, 1978; Kern et Nooteboom in Van Steenis, Fl. Males. ser. I, 9 (1): 148, fig 120, 1979; 福建植物志6: 358, 图322, 1995.
根状茎长,木质,外被暗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残存老叶鞘。秆侧生,高12-30厘米,扁三棱形,花葶状,柔弱。叶长于杆,宽6-15毫米,平张,两面平滑,边缘粗糙,革质。苞片刚毛状,具鞘,鞘长5-15毫米。小穗6-10个,几乎全部为雄雌顺序(至少顶端小穗必定为雄雌顺序),长圆形或圆柱形,长8-25毫米,花疏生,雄花部分短,长3-5毫米;小穗柄长7-25毫米,纤细。雌花鳞片卵状长圆形,长约2.2毫米,淡棕色或黄绿色,中脉绿色,顶端急尖或凸尖。果囊显著长于鳞片,长圆状菱形至倒卵状纺形,微黑三棱状,长4-5毫米,膜质,黄绿色,上部密被短柔毛,边缘具纤毛,具多脉,基部楔形,具长约1毫米的柄,顶端渐狭成短喙,喙口具2短齿。小坚果三棱状菱形,长2.5-3毫米,棱的中部凹缢,三个棱面中部凸出成腰状,上下凹入;花柱基部宿存,弯曲;柱头3个。花果期:冬季开花,次年春季结果。
产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生于密林下湿处、溪边,海拔100-1200米。分布于越南、泰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