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钱逊

钱逊

钱逊(1933年10月-2019年8月22日)是中国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临安。他于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在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担任教授和研究员。钱逊主要研究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曾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和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等职。2019年8月22日凌晨,钱逊逝世,享年85岁。

人物生平

1933年10月,钱逊出生于江苏无锡。

1952年至1953年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1953年至1981年先后在清华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组、哲学教研组任教,曾任教课程《论语》和《道德经》。1982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

1982年至1985年3月任大学文史教研组主任,1985年3月至1994年任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1月至1999年9月任所长。

2019年8月22日凌晨,钱逊逝世,享年85岁。

社会兼职

曾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等学术团体理事。

儒学研究

研究方向

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1982年至1985年3月任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主任,1985年3月至1994年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1月至1999年9月任所长。职称:研究员。

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东汉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汉后2000多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的治国思想

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崩乐坏。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复秩序的办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也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门的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

论语》的为人之道

(一)志于道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的“任重而道远”不是指某项任务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而是指人生在世担负着弘扬仁道的责任和使命,这一生是“任重而道远”的一生。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精神生活。

西方人强调发扬个性,追求个人价值。中国人强调在群体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价值的最高追求,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是为理想信念、群体事业献身;二是个人人格的完成。文天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比生命价值更高的就是“义”,就是精神生命。如果陷我于不义,我毋宁死。

(二)仁和礼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就是花纹,纹饰,外表的表现,指的是礼;质是内在的品质,指的是仁。彬彬就是两个东西配合得很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它通过孝悌、忠恕等道德得到体现。

孝悌是仁之本。儒家讲的爱人不是抽象、普遍的爱,而是一种有差等的、由亲及疏的爱。父母兄弟是一个人最亲近的人,所以对亲人的爱,是爱人的起点。而通过提倡孝悌维系宗法制度,又可使人不犯上作乱。

端木赐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就是要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遇到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已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

《圣经》也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但提出的问题是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回答是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别人,这样做是为了换来别人也这样对自己,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自己。这一点,反映出中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分歧。

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又是孔子倡导的道德的总称,包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

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规范。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是生活在礼仪中间的。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范上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说具体一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是灵魂,礼是形式。仁要落实到礼上,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就毫无意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礼是一种外在形式,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去做,就可以便民风淳厚。“礼之用,和为贵。”礼,反映、厘清和维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间的区别,达到和的目标。

(三)修养

立志也好,要做一个君子也好,都要通过学习和修养。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先天的性格是相近的,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和习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改变、提高自己。

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就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牟取名利。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德修养全靠自己,不能推诿于他人或外在条件。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境界上达到圣人的境界。此所谓由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凡事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是怨天尤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启发个人的自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质。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思想。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也是每一个人的自觉。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人物著作

《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全书副主编,《理论卷》主编)、《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平天下--论语的处世智慧》及论文若干篇。

有声读物:《平天下-\u003c论语\u003e的处世智慧》

著作简介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堪称立身处世的道德典范。它所提倡的正心修身的为人之道、以和为贵的处世良方,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笃行的处事准则。那么,当代人应如何理解和运用《论语》的处世思想与管理智慧?钱逊,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请看钱逊先生立足于《论语》的经典原文,从“治事、治人、治己”三个层面对《论语》及儒家最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所作的详尽梳理与讲解。

著作大纲

第一讲 《论语》与孔子其人

第二讲 政者正也:在高位者的处世智慧

第三讲 正人正己:做人的道理

第四讲 修己以安人:内修的重要性

第五讲 志于道:君子的价值追求

第六讲 义与利:无奈却必须直面的抉择

第七讲 仁义:道德的至高境界

第八讲 仁:人际关系亲疏的基石

第九讲 礼:人际关系亲疏的保证

第十讲 为己、由己、求诸己:修养的原则

第十一讲 修养的方法和境界

第十二讲 知命:成熟的标志

参考资料

钱逊_钱逊老师的简介,钱逊的评价,我来评师.智慧服务专家.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