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戈麦

戈麦

戈麦(原名褚福军,1967年8月8日-1991年9月24日),祖籍巨野县,出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农场。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被誉为北京大学“校园诗人”。1991年9月24日,年仅24岁的戈麦在北京西郊万泉河自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戈麦的诗歌作品主要收录于2012年1月出版的《蓝星诗库:戈麦的诗》中,包括《冬天的对话》《七点钟的火焰》《太阳雨》《星期日》《艺术》《秋天的呼唤》《门》《寄英伦三岛》《水》《无题》《坏天气》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是五个孩子之中最小的一个,取名褚福军。

教育经历

1985年 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献专业。

工作经历

1989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从1985年开始尝试写作算起,戈麦的实际写作时间不到6年,就在这6年时间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诗作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

写作经历

1987年 写诗《金山旧梦》等。

1989年 担任《中国文学》杂志社编辑。自编诗集《核心》,收入诗100篇(现存82篇),写有短序。母亲去世。写诗《圣马丁广场水中的鸽子》等。

1990年 自编诗集《我的邪恶,我的苍白》,收入诗70首(其中57首见于《核心》)。与西渡合出半月刊《厌世者》5期,收入诗47首和近30首数行诗。与西川交往。与西渡、桑克、徐江合出《POEM·斜线》。自编诗集《铁与砂》,打印。与臧棣交往。与阿吾等创办《尺度》,与臧棣等创办《发现》。自编诗集《彗星》,翻译勃莱、博尔赫斯。

1991年 访施蛰存,写《狮子座流星——记作家施蛰存》。访艾芜,写《漂泊者的黄昏——关于艾芜与\u003c南行记\u003e》。写诗《眺望南方》《眺望时光消逝》等。写小说《地铁车站》《猛》等。9月写《关于死亡的札记》。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身缚小石块儿)。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在一篇《关于诗歌》的短文中,戈麦这样写道:“诗歌应当是语言的利斧,它能够剖开心灵的冰川。在词与词的交汇、融合、分解、对抗的创造中,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必将照亮人的生存。诗歌直接从属于幻想,它能够拓展心灵与生存的空间,同时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这可以视为他的诗歌观。

后世纪念

媒体报道

20年前,1991年9月24日,诗人戈麦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引人唏嘘。至今戈麦仍没有广泛的被大家熟识,通过这个专题希望让大家对他能有一定的了解,另外也算是对这位诗人逝去20年的祭奠。

2011年9月24日,诗人戈麦逝世20周年祭,怀念的情绪又在一些热爱诗歌的群体中流传,然而20年过去了,世人只知海子,不知还有戈麦。

个人评价

曾有人看过《戈麦诗全编》后感叹道:“他的作品无一不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坚硬、顽固、忧伤、爱。他是一个牵连了太多痛苦和理想的孩子。通过诗歌,他眼中的一切都会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充实和力量,但无奈的现实又让他孤单。他只能面对着自己,面对着那个时代的单调。写到这里不禁哽咽。我一直坚信戈麦是我遇见过的最好的诗人,我羡慕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更嫉妒他澄澈的生命。”(刘莉)

戈麦极富才气,对文学、对诗歌的热爱发自内心。其写作极投入,也极勤奋,在当时北京大学诗人那个小圈子里,是有目共睹的。在对人处事上,戈麦也很真诚,很义气,口碑极佳。在朋友眼中,“他的一生是完美的”,“真正做到了‘像写的那样生活’。”——西渡(校友兼诗友)

纪念诗人戈麦!记得他逝世不久的那些日子,他的诗集长置案头,时时读起。纪念他,就是纪念我们已逝的青春岁月。——叶匡政(评论家)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

那些非正常凋零的诗人_半月谈网.半月谈.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