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沙拐枣
阿拉善沙拐枣(沙拐枣属 alaschanicum Losinsk.),又名沙拐枣,是蓼科沙拐枣属的灌木。
形态特征
阿拉善沙拐枣为灌木,株高1.5-3米。老枝灰色或黄灰色;幼枝灰绿色。花梗细,长2-3毫米;花被片宽卵形或近球形。果(包括刺)宽卵形,少数近球形,通常长18-26毫米,宽17-25毫米;瘦果长卵形,向左或向右扭转,肋极凸起,沟槽明显;刺较细,每肋有2-3行,稠密或较稀疏,比瘦果宽度稍长至长过于2倍,基部微扁平,稍扩大,分离成少数稍连合,中部或中下部2次2-3分叉,顶枝开展,交错或伸直。花果期6-8月。
分布及栖息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西部(马营坡)。生长在海拔500-1500米的草原化荒漠带沙质土地,为沙质荒漠流动、半流动沙地的优势种,群落极为稀疏,生物产量不高,常与柠条锦鸡儿、岩黄耆、白沙蒿等灌木,半灌木组成群落,盖度多在10-30%以下,但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沙地上能密集生长,伴生植物也相对增多。
繁殖方法
扦插
阿拉善沙拐枣根蘖能力非常强,春季4月中下旬,选取1年生粗度为1厘米左右的枝条,截成40-50厘米,然后将其插穗浸水催根1天,使其充分吸水,再用湿沙分层覆盖2-3天,取出抢插,株行距1米×2米,插后应及时灌水一次。阿拉善沙拐枣的这一特性,可为人工栽培与复壮更新所鉴借。
播种
种子处理:种实生活力较强,但发芽较为困难,在呼和浩特市以春播为好,春播前,种子用凉水浸泡2-3天,待种实膨胀后捞出拌湿沙堆入室内或花盆内,每天上午11时至下午8时置于阳光下曝晒,经常洒水并翻动种子和湿沙,使温湿度均匀一致,待种实吐白后,即可抢墒播种。
播种:春播时待土壤解冻后,一般于4月中下旬气温达15℃-17℃时,且所处理的种实吐白后,即可播种,通常采用条播,开沟播种,沟深6厘米,行距30厘米,每667平方米播7-8千克左右即可。秋播时,种子可不处理,苗床上灌足底水后,即可播种,以穴播为好,挖穴点播,播深10-15厘米,每穴3-5粒种子,播后并轻轻压实,穴距以50厘米×50厘米为好,待翌年春土解冻后,幼苗即可出土发芽。
栽培技术
浇水:阿拉善沙拐枣耐旱能力较强,极不耐水湿,土壤过湿易引起根腐病而死亡,但在较厚的沙土上,土壤过干,也会影响黄伯荣正常生长,播种育苗,春播后在4-5月可酌情灌水1-2次,切忌大水漫灌或灌水次数过多。待4月末-5月初再酌情浇水一次。
松土、锄草:育苗多数为沙壤土地上,松土次数不宜过多,一般结合锄草进行,松土2-3次即可。
主要价值
生态:阿拉善沙拐枣是良好的固沙植物。根系水平分布,可充分利用地表水分,又可进行根蘖繁殖。灰白色的老枝可耐夏季地表沙面岛高温,抗风蚀沙埋能力强,抗干旱能力极强。
饲用:阿拉善沙拐枣是荒漠区优良的饲用灌木,幼枝绿色柔嫩无刺,是骆驼和羊的好牧草,有良好的抓膘作用。因草群稀疏产草量较低,一般每公顷产干草量在180千克以下,实用价值偏低,但可进行人工飞播和补播,用于月射寒塘治理和草场改良,局部可获得较高的密度和产量。阿拉善沙拐枣粗蛋白质含量偏低,尤以粗脂肪含量甚低,无氮浸出物是丰富的,粗纤维含量是不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