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扎河村

阿扎河村

阿扎河村隶属红河县阿扎河乡,距乡政府所在地0.2公里,到乡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60公里。东邻施村委会,南邻切初村委会,西邻俄比东村委会,北邻石头寨乡。辖比欧、阿甲、娘甫、麻栗寨、沙普等18个村民小组。

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现有农户1070户,有乡村人口5129人,其中农业人口5129人,劳动力274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96人。

全村国土面积2.18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550毫米,适合种植稻谷、玉蜀黍属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1638.85亩,人均耕地0.33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46.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638.85亩(其中:田905.91亩,地733.54亩),人均耕地0.33亩,主要种植稻谷、玉米等作物。

基础设施

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20户通自来水,有803户饮用井水,有5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6.72%)。有1056户通电,有2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7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2.37%53.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7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69户(分别占总数的53.9%和53.42%)。

该村到乡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建有集贸市场2个。全村共拥有汽车4辆,摩托车20辆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7户。全村有5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2个自然村已通电;有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2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7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93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2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90.63万元,占总收入的20.61%;畜牧业收入125.45 万元,占总收入的13.5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526头,肉牛110头,肉羊99头);渔业收入13.12万元,占总收入的1.42%;林业收入167万元,占总收入的18.05%;第二、三产业收入239.36万元,占总收入的25.88%;工资性收入188.329万元,占总收入的20.36%。农民人均纯收入1864元,农民收入以粮食作物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88.32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40人(占劳动力的23.61%),在省内务工640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桑养蚕,主要销售往县外。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种桑养蚕和棕榈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070户,共乡村人口5129人,其中男性2916人,女性2221人。其中农业人口5129人,劳动力2744人。该村以哈尼族为主,其中哈尼族4286人,彝族736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人,占人口总数的0.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033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80%;享受低保528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院,该村距离乡卫生院0.2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8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2个,人畜混居的农户677户,占农户总数的63.56%。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2978平方米,拥有教师33人,在校学生569人,距离乡中学0.6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823人,其中小学生569人,中学生254人。

村务公开

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承包款公开。主要以口头、会议方式公开。

到2009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14 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671.47 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 方式公开财务。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12个,共有党员86人,少数民族党员86 人,其中男党员83人、女党员3人。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比欧、阿甲、娘甫、麻栗寨、沙普等18 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2个,共有团员41人。

人文地理

阿扎河村委会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哈尼族"矻 扎扎节"长街舞,即每年六月年过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各村寨组织男女老幼,衣着节日的盛装,带上自制的二胡、笛子、三弦等民间乐器,到  阿扎河街道齐跳"乐作舞"、"耕作舞"等舞蹈,庆祝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据说跳的舞越多谷子越饱满。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大部分村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文化素质低,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特产品;发展教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