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
院线电影《伊犁河》 , 2012年拍摄,2013年9月制作完成,电故准字(2013)第312号。截止2014年年末,本片入围了20个国内外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和展映单元,并分别获得了4个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囊括最佳影片、最佳音乐、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入围第1届浙江青年电影节优秀影片展映(共12部);入围第5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3)年度影片评比”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五项提名;入围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映单元“和“国产电影新片推介单元”;入围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选成为分会场开幕影片;入围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单元;入围第11届美国圣迭戈世界儿童电影节最佳人文精神剧情和最佳原创音乐奖;入围59届贝尔格莱德四届国际图书电影节;入围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影片展映;入围第2届北京青年电影展;入围第18届“北京放映”;入围第10届中美电影节;入围第9届巴黎中国电影节;入围第9届伊尔库茨克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女演员;入围第6届欧洲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获丝绸之路单元最佳影片;入围第1届中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并成为福州市分会场开幕影片;入围第9届中日韩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获最佳摄影大奖。
剧情简介
《伊犁河》讲述的是伊犁河岸边一户养蜂的回族人家几十年情感守望的故事。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谷牧场,有一户养蜂的回族人家,他们的孩子阿尔萨从小就经历骑马、游河及转场搬迁等简单快乐的牧场生活,特别喜欢伊犁河床上的奇石。长大后的阿尔萨渴望能考到上海市的大学学习玉雕,16岁那年,来自上海的汉族玉雕师苏娅来到了他们的木屋,一下子激起了蜂场的波澜,原来她才是阿尔萨的生母!养母法图麦百感交集,并作出了艰难的决定:把孩子送走,让他跟随生母去上海,实现他的梦想……而她自己却选择了寂寞坚守,在隐忍中期待!最后,当日夜盼望的丈夫和儿子终于归来时,她却已悄然离世……
详细介绍
在伊犁河上游的牧场上,有一户养蜂的回族人家,丈夫尤素甫妻子法图麦,他们经常骑马渡河接送孩子阿尔萨上学放学。由于河水的季节性,水深时要淹过马的肚子和他们的双脚,非常危险但别无选择。
其实孩子是他们领养的。但一家人将阿尔萨视为己出,以至于忘记了血缘关系。他们曾经惶恐过,生怕有一天走漏了消息。
阿尔萨从小就对河岸边的石头感兴趣,经常把奇形怪状的所谓玉石或五彩石拿到家里以及课堂上。他们家还有一个印有“上海市”图案的提包,大小开始,他心目中的“上海”就遥远而神秘!
有一天,尤素甫与人签订了一笔蜂蜜生意,并拿到了可观的定金。可是他在过河回家时,却从马上落水,连续多天找不到尸体。从此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法图麦的肩上。
在阿尔萨16岁的时候,孩子的亲生母亲苏娅出现在他上学的小镇。阿尔萨的一件玉雕作品引起了苏娅的注意,她的点评和表扬也激起了阿尔萨将来考入上海读艺术大学的信念!
第二年春天,苏娅专程从上海找来,她是为了相认阿尔萨,蜂场木屋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诚实的法蒂玛终于要面对这一现实!
生母苏娅是成功的玉雕师。她对法图麦一家的友善亲情深表敬意,不忍将孩子带走。但为了孩子的前途,最后还是养母法图麦深明大义,决绝地让孩子跟随生母回到上海市!她将阿尔萨送过滚滚的伊犁河,任阿尔萨撕心裂肺地呼喊,转过身去,踉跄着默默泪流……
送走了阿尔萨以后,法图麦就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她天天等待着丈夫奇迹般地归来,每时每刻都祝福儿子阿尔萨能顺利地成长。她把所有的思念和祝福,化作坚强和忍耐,不与阿尔萨通信联络,为的是断了他的“后路”,默默与另一个母亲苏娅配合!而她蜂场的木屋里,却挂上了织有“上海”的壁毯,每天聊以慰藉!
最后,善良而博大的法图麦,抱着病体,静等着已考上大学的阿尔萨,以及落水漂流到境外的丈夫!这一天终于来到,尤素甫和阿尔萨在摆渡船上不期而遇,他们都是为了赶回心中的牧场!
然而,依然是那个蜂场的木屋,结局却是令一种人间的无奈:晾晒的衣服还在滴水,而养母却在木椅上仙逝,面对着眼前的伊犁河!
导演心得
一条河,一匹马,一座木屋,一户养蜂的回族人家,一幅幅骑马渡河的情景……这是一部有关大爱真情的具有温情、写意和西部色彩的电影——《伊犁河》。
本片讲述的不是什么离奇和新奇的故事,但是把这样的故事纳入到不同民族之间和不同地域之间,这就产生了地域差别和文化差异,实现了“入心、走深和传神”。影片从地域和文化的角度构建叙事元素,抓住一切牧场的草根元素,包括赶车、骑马、渡河、游泳、放风筝、玩平衡、荡秋千等等,都营造出一种古朴、野性和充满泥土芳香的情节。这些都与大上海的华丽、严谨、时尚形成对比,把一个孩子的人生际遇展示得鲜活生动!
本片用两条线索交相呼应,一是母爱的坚强隐忍,在孤寂中等待;二是养子对故土的留恋,难忘少小的时光。养母由一开始胆小,连河水涨了都要慌张,到一家人相继失踪、老去、远行后,一个人骑马过河和独守寂寥,逐渐内敛和坚强!儿子从跟随养父学骑马开始,拥有了在河坝里游泳和在马上“展翅”的能力,可是在上海的篮球场和游泳池里却力不从心!但他回到家乡后,竟能在翻船事件中救起他的养父!这就是文化元素在叙事上的助力。他从小就接触印有“上海市”图案的提包,“上海”就是他的梦想和传奇!
牧场人家漂泊而淡定,因其善良而博大!养母和生母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进行着爱善与诚真的博弈。养母一家也由地位的劣势向人格的优势铺垫:她没有更好的理由留住这个孩子,但是她主动选择放手,并用纯真的期待和祝愿在令人怜悯和同情中升华了人格!她不与阿尔萨通信联络,是为了与另一个母亲配合,还是期冀孩子的成长,而她的蜂场木屋,却挂着绘有“上海”的壁毯!这种艺术的缺憾美诠释了本片独有的表现主题!
本片在不下十个段落上表现了伊犁河与剧情的关系,如转场搬家、初学骑马、失踪搜寻、连降厄运、向往未来、追赶生母、真想告白、大爱送别、决绝隐忍、孤独期待和无奈感伤等,段落起伏跌宕,情节开合有度。
牧场人家和上海人家的心灵对话,两条河流激荡着人间的命运悲欢!同样是河流,《伊犁河》用电影语言诠释了伊犁河的恣肆奔流、淳朴无华,和黄浦江的船声帆影、旖旎时尚!传达了一个永远闪光而温暖的主题:爱,在孤寂中坚守,在隐忍中升华!
一条河每天必须面对,一条河人生无法逾越,一条河一去不再复返!《伊犁河》,阅尽岁月感伤、人生无奈,见证民族大爱、人间悲喜之河!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电影应该具有艺术和商业的双重品质.当代中国画报.2014-05-16
第一届中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伊犁河》成福州分会场开幕影片.东南网.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