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绒草
白绒草(学名:Leucas mollisima Wall.),别名白花茶匙红、白花塔仔草、老虎花、毛绣球防风、白风轮菜、银针七、北风草、灯笼花等,为唇形科绣球防风属的直立草本植物。
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晒干,或四季随采随用。白绒草全草入药,味甘,性平,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多种症状,如咳嗽、咽喉肿痛、慢性肾盂炎、关节痛、痢疾、遗精、前列腺炎、乳腺炎、白带、蛀牙痛、疮疡、稻田性皮炎等。在云南省有些地方用于治肾虚、遗精及阳萎,并作为配伍用以治骨折。
形态特征
白绒草是唇形科绣球防风属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1米,通常在0.5米左右。茎细长扭曲,被白色平伏柔毛状绒毛,略具沟槽,多分枝,四棱形,节间伸长;叶卵圆形,长1.5-4厘米,宽1-2.3厘米,对生,纸质,心形叶,上面具皱纹,通常于枝条下部叶大,两面均密被柔毛状绒毛,上面绿,下面淡绿色,渐向枝条上端愈小而成苞叶状,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至心形,边缘有具微尖头的圆齿状锯齿,毛被密集而发白;叶柄短,长在1厘米以下,枝条上部叶常常近于无柄,密被绒毛。
轮伞花序腋生,分布于枝条中部至上部,球状,径1.5-2厘米,多花密集,其下承以稀疏的苞片;苞片线形,比萼筒短许多,长2-3毫米,密被长柔毛。花萼管状,长约6毫米,外面密被柔毛,内面在上部被微柔毛而下部无毛,脉10,显著,脉上具长柔毛,萼口平截,齿10,长三角形,极短小,长约1毫米,近于等大。花冠白、褐黄至粉红色,长约1.3厘米,冠筒长约0.7厘米,外面近喉部处具微柔毛,内面在中部具斜向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盔状,外密被白色长柔毛,内面无毛,下唇开张,比上唇长1.5倍,3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侧裂片长圆形,外面在基部有疏柔毛,内面无毛。雄蕊4,内藏,后对较短,花丝丝状,花药卵圆形,二室。花柱与雄蕊略等长,先端不等2裂。花盘等大。子房无毛。小坚果卵珠状黑三棱形,黑褐色。花期5-10月,果期10-11月。 花后见果。
分布范围
白绒草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广西西部、贵州西部、南靖、安溪、南安、泉州、厦门、平潭、福清、惠安、莆田、长乐、漳平等地。 除中国外,白绒草在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栽培。
栖息环境
生于阳性灌丛,路旁,草地及荫蔽和溪边的润湿地上,海拔750-2000米。喜湿润气候,常见于这些环境中。
主要价值
白绒草全草入药,功效多样,在云南省有些地方用于治肾虚、遗精及阳萎,并作为配伍用以治骨折。除了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的记载外,白绒草还被用于治疗咳嗽、咽喉肿痛、慢性肾盂炎、关节痛、痢疾、遗精、前列腺炎、乳腺炎、白带、蛀牙痛、疮疡、稻田性皮炎等症状。
主治功能
清肺止咳,咯血,胸痛;外用治疖肿,乳腺炎。
参考资料
白绒草.植物智.2024-09-18
白绒草.植物智.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