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中学
广东华侨中学(简称“侨中”)创建于1930年,是直属于广州市教育局领导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全国特色中学、全国青少年网球特色学校、全国航空特色学校,是广州市首批22所高中自主招生学校之一。
广东华侨中学是一所直属广州市教育局的“省一级”公办完全中学。其前身是四邑华侨中学,于1946年由台山市、新会区、开平市、恩平市等地的爱国华侨集资创立,1950年由政府接管,更名为“广东华侨中学”。该学校历史悠久,在海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广东华侨中学现有教职工238人,其中正高级、特级、高级和中级教师123人,其中正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4人;有博士后1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13人,约占在职教职工的50%;高级、中级教师评委会入库评委,市教研会特约教研员、理事等30多人,47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班主任、广州市优秀教师等优秀称号。目前学校形成了“一校两区”的发展格局:高中校区位于白云区金沙洲善贤路1号,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有44个班级,在校学生1900人;初中校区位于越秀区起义路158号,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24个班级,在校学生1000人。
办学历史
1946年,抗战胜利第二年,台山市、新会区、恩平市等地的爱国华侨,为华侨子弟集资创办了四邑华侨中学,也就是广东华侨中学前身。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广东华侨中学”,隶属省教育厅直接领导,与广雅、省实、6中、执信等4所学校同列为省重点学校,最早的“广州市一级学校”之一。
1959年,由广州市教育局接管。
1965年8月,迁址至沙河瘦狗岭,改校名为广州市第56中学。
1973年7月,停办。
1984年6月,广州市第14、15中学合并,在原址复办广东华侨中学,广州市教育局主管,广州市侨务办公室协管。
2006年5月,广东华侨中学顺利通过广东省一级学校评估。
2009年5月,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
2010年10月,金沙洲校区举行奠基仪式。
2010年11月,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级督导验收。
2012年10月,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终期督导验收。
2013年5月,被评为广州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截至2015年5月,该校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进入了所有的课室,拥有按配备的物理、化学、生物、语言实验室,以及地理、历史专用室和地理园、生物园,建有电子阅览室、校内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电子监控系统、400米标准运动场,开通了千兆校园网。
办学规模
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广东华侨中学占地面积15050平方米,有34个教学班,拥有起义路和金沙洲两个校区,初中部有490余个学生。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5月,广东华侨中学有高、中级教师103人,博士、硕士学历教师77人,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职教师的70%。该校有广州市“名校长”和“卓越校长”2名;高级、中级教师评委会入库评委,市教研会特约教研员、理事等30多人;南粤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6人,广州市优秀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名班主任、市教研会理事等40多人。
高级教师:韩莉、何婉颖、李扬、余伟超
广州市优秀教师:何婉颖
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吴红、何婉颖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高考成绩
2010年,该校高考重本及本科比预测指标增加39人,完成预测指标数129.65%,专A以上共201人,比预测指标增加94人,完成预测指标达123.31%,总上线率达93.43%。
2011年,该校重本及本科上线比预测指标增加50人,完成预测指标数达168.14%;专A以上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58人,完成预测指标数达135.36%,总上线率达98.59%。
2012年,试验班的重本率达53.57%,重本及本科上线人数比既定目标增加49人,总上线率达99.3%。
2013年,该校高考考生总上线率达100%,试验班重本率为90.24%,重点班本科率为91.43%,重本及本科上线人数同比2012年增加了104人。
2014年,该校高考考生352人,其中一本上线率2.27%,二本A上线率19.03%,二本B上线率60.8%。
2015年,该校本科上线人数达254人,其中文科的本科上线率达85.92%,重本人数相比2014年增加150%,其中,两个实验班的本科上线率达98%。
姚捷、金仙真、范德富、侯孋玲等一大批同学被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等中国国内外名牌大学录取。
学科竞技
2011-2014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400多项。
2014年10月,该校语言艺术队在第六届广州市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中获二等奖。
2015年,该校舞蹈队由2名同学表演的双人舞《青蛇·白蛇》在40多个作品中,获少年A组金奖。
教师成绩
2011—2014年,化学科、语文科、信息技术科、政治科等科组被评为“广州市优秀科组”,体育科获得“广州市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办公室、化学科、政治科、生物科获得“广东省巾帼文明岗”或“广州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2013年,该校有2项课题获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立项,分别是黄河主持的《关于学校侨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陈旭东主持的《侨校国际化进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策略研究》。
2015年4月,该校教师获得的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有《关于学校侨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和《侨校国际化进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策略研究》。
学校获奖
1.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2.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3.广东省一级学校;
4.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5.中山大学本科教学实习基地;
6.广州大学优秀生源基地;
7.广州市首批艺术重点基地学校;
8.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
9.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
10.广州市华文教育基地;
11.广州市绿色学校;
12.广州市教育学会中学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
13.广东学生跆拳道训练中心广东华侨中学训练基地;
14.教育部“国培计划”实践教学基地;
15.华南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基地;
16.广州大学优质生源基地;
17.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教学创新优秀学校;
18.全国心系系列活动广州市教育基地“心系女童”家长学校;
19.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课题《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研究学校;
20.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自我发展教育中心实验学校;
21.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启发研究型教学系统及创新教学研究》实验学校;
22.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创新智能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学校;
23.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
24.2020年7月,获得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名
校训
爱国、正直、奋发、图强
校徽
1.校徽中心图案是华侨的华字、地球、书籍以及大海上飞翔的飞鸟组合而成,下方数字“1946”为学校建校时间。
2.“华”意指“华侨”、“中华”和“精华”之意,代表华侨中学的渊源于华侨、扎根于中华,吸纳和培育精华人才。
3.地球意指华侨中学传承华侨开放向洋之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内涵。
4.书籍、海洋和飞鸟以及下半部分船的造型设计,综合意指遨游和飞翔与知识的海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善于学习,视野宽广,目标高远,前程远大,鹏程万里。
校歌
广东华侨中学校歌
白云珠海市,遍地阳光。
广东侨中,钟灵秀。
气宇轩昂,大江南北。
五洲四洋,莘莘学子。
聚集一堂,刻苦学习。
锻炼成长,为了时代的进步,为了祖国的富强。
同学们,同学们不论在闹市僻壤,或是在异国他邦,母校的传统牢记心上。
奋发正直,爱国图强,优良的校风传遍四方,传遍四方。
社团文化
学校开展无线电、管乐、语文、英语、电脑、跆拳道、美术、机器人、健美操等特色教学;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微电影社、动漫社、机器人社、街舞社、篮球队、模联、魔术社英语话剧设等学生社团26个。该校D.R.F流行乐队被授予“广州市教育局系统2015年度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知名校友
李国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编审,广东省作家协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主任。2000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称号,同年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刘小玲:著名儿童文学家。11985年加入广东作协。广东教育出版社文科二室主任,副编审。在6届广东省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有5届获奖,并多次获“全国青年报刊好作品奖”。
陈常凤: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名宿,曾任八一队女篮主教练。1999年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以其出色的篮球技术成为六十年代我国篮球界一颗闪耀的明星,被贺龙元帅誉之为“球场上的小老虎”。
陈多发:马来西亚归侨,广东华侨中学56届校友,全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塞外江南米状元”。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科所副所长、研究员。
张森文:1962年毕业于广东华侨中学,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国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暨南大学全英教学教师俱乐部理事长,获2012年暨南大学特殊教学贡献奖。
刘正光:1942年9月出生,台山市人,广东华侨中学杰出校友,广东华侨中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刘铮:广州市高考理科状元。
校园环境
金沙洲校区在规划布局上借鉴了广东省传统岭南书院的空间格局,将各组建筑与风雨连廊、广场连为一体,围合成一个个院落空间,组合出各具特色的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其建筑风格表达出融合西方的“雅”和中国的“和”的诗化意境。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广东华侨中学.2024-03-14
广东华侨中学招聘公告.广州市教育局.2024-03-14
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名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