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湾盆地
波斯湾盆地为发育于阿拉伯板块之上的大型沉积盆地。盆地面积约3×106km2,318万平方公里。
介绍
盆地面积约3×106km2(图1)。
盆地内前寒武系—新近系沉积厚达13·7 km,其中前寒武系—石炭系以碎屑岩为主,二叠系—第三系以碳酸盐岩为主。根据盆地的构造和沉积发育特征,波斯湾盆地可进一步分出7个次级盆地或地质省(图1),即扎格罗斯次盆地、阿曼次盆地、鲁卜-哈利地质省、维典-美索不达米亚地质省、西阿拉伯地质省、中阿拉伯地质省和马利布-沙布瓦地质省,前2个次盆地分别对应于文献中的扎格罗斯次盆地和阿曼次盆地,而后5个地质省及其相邻的未命名构造单元合在一起则相当于文献中的阿拉伯次盆地。
面积比较:西伯利亚盆地分为东西两大部分,面积差不多,其中的西西伯利亚盆地350万平方公里。
地位取代:欧洲里海盆地近51万平方公里,石油丰富,1901年占当时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0%,后来波斯湾盆地石油产量取代它的霸主地位。
地质因素
区域构造背景
波斯湾盆地为发育于阿拉伯板块之上的大型沉积盆地,西与阿拉伯地盾相邻,地层剥蚀线构成了其西部边界,阿拉伯板块的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边界线构成了盆地边界,盆地面积约3×106km2
盆地内前寒武系—新近系沉积厚达1317km,其中前寒武系—石炭系以碎屑岩为主,二叠系—第三系以碳酸盐岩为主。
波斯湾盆地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不同估计这里埋藏了全球可采石油储量的55%~68%和超过40%的天然气储量。盆地位于属于两个不同的岩石圈板块———非洲和欧亚板块的伊朗大陆地块与阿拉伯地盾的接触处。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交接期它们的碰撞导致形成了扎格罗斯造山褶皱带和在它前面的巨大美索不达米亚山凹陷后者属波斯湾盆地的组成部分。在显生代和大部分时间内这个盆地属于古老冈瓦纳被动边缘的组分后者在古生代向古特提斯海开放而在中生代则向新特提斯海开放。稳定的凹陷再加上极佳的地形—气候条件促使在该处形成了极厚的沉积层透镜体(达12~13km以上),它主要由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组成。在剖面的不同层位 存在着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层,后者能生成液态和气态的烃类。
油气地质特征
波斯湾盆地发育多套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由页岩、泥岩、泥灰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主力烃源岩层不同。阿拉伯板块分为阿拉伯地盾和波斯湾盆地,后者又细分出7个次级构造单元。扎格罗斯次盆地发育7套烃源岩层:前寒武系-下寒武统霍尔木兹(Hormuz)岩系、下志留统贾赫库姆(Gahkum)组、中侏罗统萨金鲁(Sargelu)组、下-中白垩统盖鲁(Garau)组、中白垩统卡兹杜米(Kazhdumi)组、上白垩统古尔帕(Gurpi)组和古新统帕卜德赫(Pabdeh)组。其中,以卡兹杜米组为主的4套中生界烃源岩层为该次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阿曼次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层 前寒武系-下寒武统侯格夫(Hugh)群(包括Buah/Shuram组和Ara组烃源岩)、上侏罗统图韦克(Tuwaiq)组和中白垩统纳提赫(Natih)组。在阿拉伯次盆地下志留统阔里巴赫(Qalibah)组的古赛巴(Qwsaiba)段是最重要的古生界烃源岩层主力中生界烃源岩层包括上侏罗统图韦克组、哈尼费(Hanifa)组和下白垩统苏莱伊(Sulaiy)组。
盆地内已发现的油气藏中构造油气藏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构造-地层油气藏,只有少数的纯地层岩性油气藏。与其他含油气盆地相比波斯湾盆地的构造圈闭类型比较简单其形成主要受控于3种机制盐流动、基底运动和侧向挤压。由盐流动形成的构造圈闭主要分布于南海湾盐盆和南阿曼-哈巴盐盆。在扎格罗斯次盆地晚白垩世以来新特提斯洋的闭合最终导致阿拉伯板块与中伊朗板块的碰撞拼合这里的构造应力以侧向构造挤压应力为主,因此挤压成因的构造圈闭主要分布于扎格罗斯次盆地。远离扎格罗斯山前褶皱带的阿拉伯次盆地经受的构造运动和侧向挤压较弱,这里的构造通常以基底垂向运动形成的构造圈闭为主。
油气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
(一)次级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史控制油气富集层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