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多旋回构造

多旋回构造

多旋回构造是由黄汲清教授提出的大地构造学说,该学说通过历史分析方法研究地槽演化过程。

形成与发展

多旋回构造学说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黄汲清教授发表了《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一文,首次将稳定区和活动带的概念引入对地槽-地台的研究,并对比了中国与欧美地区的差异。1959年,他完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图》,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多旋回构造是中国大陆构造的重要特征。到了70年代,黄汲清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所有著名地槽都具有多旋回发展的特性,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中国大陆,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

基本概念

多旋回构造学说的核心观点在于,地槽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周期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前期旋回、主旋回和后期旋回。伴随着地槽的多旋回发展,还会出现相应的岩浆活动、沉积建造、褶皱带、深断裂以及成矿作用。例如,祁连地槽就经历了四次造山运动才最终回到稳定的地质状态。

构造域划分

多旋回构造学说也涉及对中国地槽系的分类,将其划分为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山脉构造域。这三个构造域之间由特定的重力梯度带分隔,如银川-六盘山龙门山-康滇重力梯度带和西昆仑-阿尔金山脉北祁连-北秦岭北淮阳重力梯度带。从时间上来看,中条旋回导致中朝准地台的形成,而扬子旋回则形成了扬子和塔里木准地台,并将它们与中朝准地台相连,共同构成了古中国地台。兴凯旋回时期,古中国地台开始分解,新的地槽随之出现。古生代是古亚洲构造域的主要发育期,其中加里东运动属于早期旋回,海西运动则是主旋回。特提斯-喜马拉雅山脉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则分别在中-新生代和中生代形成,它们的发展历程中包含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个运动。这些不同构造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合,对于理解中国大地构造的历史演变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造成多旋回造山运动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

【大地之子】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创始人——黄汲清.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1

熟记:中国地质构造五大学派!.搜狐网.2024-11-11

【原】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360个人图书馆.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