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旧城乡

旧城乡

旧城乡位于施甸县南部,东经99°05′05″—99°19′34″,北纬24°10′24″—24°30′33″,距县城有62公里,成“S”形,东北与昌宁县姚关镇接壤,东南与永德县勐波罗河为邻,南与龙陵县隔怒江相望,西与酒房相连。

基本概况

旧城乡辖区总面积为226.17平方公里。旧城,古名磨(傣语,意即出盐水的地方),又名勐对(傣语,意即播螺),汉名勐波罗。1950年发现有一古城遗址,因而称旧城。全乡境内最高海拔2595.2m,最低海拔583.88m,年降雨量8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22.9℃,最高气温42℃,日照时数1992小时,全年有效积温8358℃,属典型的低烧河谷气候,农作物可一年三熟。辖8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69个自然村。

民族人口

旧城乡境内共居住着13种民族,以汉族为主。总人口15980人,其中汉族13953人,占总人口的87%;少数民族2027人,占总人口的13%。

基础设施

旧城乡2006年底全乡8个村委会,69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公路,其中四级柏油路面30公里(施孟公路),弹石路面10公里(旧城街至大山村); 44个村民小组架设自来水;2个村开通程控电话及宽带信息网络和闭路电视;8个村完小配备开通了远程教育系统;2332户农户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1663户农户建有沼气池;6个村委会7个村小组157户农户架设了广播电视“村村通”6套,电视开路发射设备2套,广播设备2套。

近年来,旧城乡共实施了四期国债易地搬迁工程,共建成移民新村9个,搬迁农户688户,3488人。实施了灾毁土地复垦项目工程,共恢复耕地面积357.33公顷,覆盖耕地面积5300多亩,共修筑五道拦河大坝,新建沟渠19条全长9.19公里,新建机耕路、田间道路、生产用路22条,全长19.7公里。实施了二期茅草房改造、重点扶持村建设项目,完善和加强了5个村民小组的水、路、住、厨、厕、圈等方面的基础设施。

经济概貌

2008年旧城乡农村经济稳定增长,运行平稳,全年完成农业生产总值6946万元,比2007年6170万元增12%;农村经济总收入6661万元,比2007年5783万元增15.2%;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446元,比2007年2220元增10.2%。

资源条件

旧城乡农作物总播面积84553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7240亩,甘蔗种植面积53044亩,蔬菜面积3839亩,其它面积430亩。

森林资源以华南松、思茅松和杂木林为主,全乡共有林业用地23.45万亩,占全乡国土面积的64%,其中:有林地12.4万亩,经济林地0.76万亩,灌木林地6.78万亩,荒山3.47万亩;森林 覆盖率34.3%,活立木总蓄积量58.58万立方米。

水利资源有龙坎河、樟脑河、芦子园河等自然河流,有库存量为60000立方米的三丘田水库和全长68公里的引水灌渠——旧城二号大沟,勐波罗大河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流经境内。

特色产业

近几年来,旧城乡党委政府围绕旧城热区这一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产业的基础上,把甘蔗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到2006年底,甘蔗种植面积已达5.5万亩。与此同时,不断的加快反季蔬菜、林果、畜牧业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历史沿革

旧城元代设勐波罗寨,火头统领,隶施甸长官司,明代相沿。清代隶属靖边乡,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勐波乡。民国10年(1921)属隶姚关。民国29年(1940),划归关南乡,隶第六区。1952年设旧城乡,隶姚关区。1962年,隶酒房区。1965年9月5日,境内由酒房划出设旧城区。1966年设旧城公社。1967年设旧城区。1974年复设旧城公社,1984年复设旧城区。1987年12月改为旧城乡。

新农村建设

旧城乡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分别在新街村、旧城村、芒别村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试点村的生产发展,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缩小了城乡差距,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