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
响石,是在重庆市巴南地区的一种能发出响声的奇石,当地人称之为响石。响石的成分检测报告显示,其中硒和硼这两种微量元素含量极高。响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硅成分较高的,如玛瑙,其中极少的玛瑙响石可以漂浮在水上;另一类是含碳酸钙较高的,如姜石,造型奇特。响石极其稀少,具有科研和观赏价值,特别是化石类的响石,每个都包含着远古的自然信息,可供科研标本极少,因此特别珍贵。
奇特现象
"石不能言最可人"的俗语反衬了自然界中稀有现象——响石的存在,这类石头能发出声响,但极为罕见。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及山西省浮山县东部均发现大规模响石带,其成因尚待探究。丰盛镇紫云山地是当地居民熟知的声音奇观之地,风或雨天时,此地响石会发出多样声响,模拟鸟鸣、鹰唳乃至女高音等。响石大小不一,外观无异,分为含颗粒的“石响石”与含液体的“水响石”,后者更为稀有。两者发声特性由内部构成决定,前者清脆,后者浑厚。中国洞穴探险协会会长朱顺知教授解释,水响石内液体难保存,故数量远少于石响石。雨夜中,响石受雨滴击打,发出独特而深远的声响,宛如悲凉乐曲,传遍镇区。
形成机理
含菱铁质泥质岩层中土质结核暴露地表后,菱铁质外渗形成褐铁矿壳,内部泥质失水收缩,形成空心结构,致敲击时发声。风化作用使响石表面开裂,风速通过裂缝产生高音调急促声。雨滴击打石头时,速度影响声音特性,缓雨声平和悠远,急雨则频率加快,音波叠加,加之雨夜心理效应,易引发幻听现象。
群带共生现象
出现响石并不奇特,丰盛的响石带奇特之处在于:绵延长达3000多米,这与响石单独出现的现象背道而驰。
其实,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丰盛周围的地理环境,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天然形成
镇地底属于喀斯特地形,中国洞穴探险协会曾在丰盛镇地下发现过成片的石林彝族自治县。这里暗河系统密网,天坑、漏斗、溶洞成群分布,构成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而石灰岩中含的碳酸钙遇水易溶,使得岩石内部体积缩小,出现空腔的可能性增大,这正是形成响石的必要条件。
而长期频繁的水脉升降,让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循环消失,出现的过程加速,使岩石内部体积变小的过程更加频繁,这也是形成大面积响石带的原因。在丰盛镇有眼泉水,名叫“三潮水”,意思即每日起落三次,这恰好说明当地地下水的消涨频繁。
朱顺知教授指出:国内其他发现响石之处,正因为以上两个条件无法同时满足,所以出产的响石量小。而丰盛镇能够有这么宽广的响石带,确实可以称得上得天独厚。
人为因素
特别是地下潮河、紫云寺一带响石多产地,收集了以下重要的案例:
1.当地人发掘响石,是从距离地表约2-3米的红土层内,而且挖出的石头,基本类似恐龙蛋那样的累积分布,在那样的地下石头堆中,只有2-5块是能摇出声音的响石,其他的没有任何反映。这一点你可能早就了解。但是,有几个当地人告诉我,虽然石头堆中只有2-5块是响石,但其余的石头他们也砸破过,几乎每块石头里面都有空心的“仓室”,内含物各自不同:有黏土、淤泥、含水量极高的软泥块、水(也就是我说的那种因含水100%而摇不响的)、小石块……
2.在当地人挖掘响石以后,拿走了能摇出声响的的石头。而在以后几天内,却有人在挖掘响石的土堆里,又捡到了新的响石。
3.有些石头,发掘出来后,本来是摇不响的,但有些好事的人,故意把这些摇不响的石头,拿到火上去烤,烤一阵后,就会出现石响石,甚至水响石。
这仅是大概的推测,不过用这个方法来解释目前响石的发现情况,比如以上4个特征,响石的化学成分,分布情况等,都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要论证这个说法成立,则需要以下2个实验:
1.亲临发掘现场,或是亲自挖掘一个响石土堆层,不论是否有响石,全部剖开检验,如果全部都是“空心石”,那么“蛋槽”的说法应该成立,也就是说,响石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大面积的共生。
2.在实验室做一个类似淤泥沼泽,石流塌的实验。如果也能产生类似响石的石块物体,那也就更进一步的证明了响石的产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