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彬
刘德彬(1922年10月-2001年),重庆垫江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3月,17岁的刘德彬在梁山(今梁平)县中学就读初中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他升入北兼善中学读高中,并接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进行地下工作。
人物介绍
1943年高中毕业后,刘德彬考上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西南大学办学渊源之一)。入学前,他响应《新华日报》上中国共产党关于有志青年到农村去准备打游击的号召,回学院办了保留学籍的休学手续,来到万县乡下观音阁小学,杨氏族立小学教书,还给无力升初中和读中学时因家贫辍学的青年开办免费初中补习班。除了教文化课外,还向学生们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刘德彬才回重庆市,到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复学。这时,他通过在中央大学读书的地下党人黄可,与南方局青委周力行,赖卫民建立了联系,在他们指导下开展学生运动。1946年冬,因学院三青团密告他经常不在校,学院将他“默退”。
1947年7月,他回到重庆,住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后来作为中央信托局彭咏梧的联络员,又辗转几地后,他回到重庆,联系到彭咏梧的助手江竹筠(江姐),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
1948年,国民党当局到处清乡抓人,由于当时的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和副书记冉益智先后被捕叛变,重庆地下组织遭到大破坏。毫不知情的刘德彬,连同江姐,先后被捕。特务连夜审讯,刘德彬是最后一个受审的,他一口咬定自己叫刘昊然,是失学青年,来万县找工作的,没有参加共产党。次日凌晨,特务将他们捆绑好押着搭乘民权轮去重庆市,关进了郊外歌乐山下的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即俗称的渣滓洞监狱。
1949年秋,国民党当局从重庆溃逃之前,按照蒋介石和毛人凤的命令,对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等监狱中的政治犯(包括国民党保密局的违纪犯在内)一批批进行大屠杀。
11月27日夜,特务把每个牢房用两把锁锁上。随着一声口笛,枪声大作,特务们用卡宾枪和冲锋枪向每间牢房内扫射。刘德彬先是把身体紧靠墙壁,但又觉得在床上不安全,趁扫射的间隙,他滚下床,躲到了地上。这时又一阵枪弹扫射过来,刘德彬右上臂中了一枪,他伸手一摸,一手的血。一会儿,特务打开牢门逐室补枪。刘德彬所在的这间楼下五室是最后补枪的,大约特务们见刘德彬满身是血,以为已经死了,就没再往他身上补枪。
后来,刘德彬爬起来,和杨培基,林涛(钟林),周仁极一起,顺着夜色笼罩的溪沟拼命跑,终于逃出了渣滓洞的警戒范围。
天亮以后,他来到嘉陵江边,然后到重庆大学去找到了雷震的亲戚。在那里躲了两天,迎来了重庆的解放。
1949年12月初,刘德彬到“脱险同志联络处”报到,在这里与罗广斌重逢了,又认识了杨益言。三人开始在一起进行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1956年秋,罗,刘,杨三人共同创作了长篇(约四五十万字)《的世界》后又名《禁的世界》。1959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作为重点书出版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后罗广斌,杨益言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德彬遭到迫害。直到1985年1月,刘德彬的冤案才得到彻底平反。2001年,刘德彬去世,逝世前他说:“我相信死去的烈士,血不会白流。我听着知情的老战友,以及那些为真理而呐喊的人的声音,我的心灵已经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