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刺猬奏鸣曲
《小刺猬奏鸣曲》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于1983年拍摄的儿童电影,由琪琴高娃执导,刘迪、车莱西、麦得等人主演。
《小刺猬奏鸣曲》讲述一个中国小朋友李雪、非洲小朋友鲁蒙托以及欧洲小朋友婷卡三个人,因一只小刺猬时结下友谊的故事。并在这部影片以及插曲《我们有共同的心愿》都表达了世界儿童向往和平、友谊和热爱大自然的愿望。
1985年,《小刺猬奏鸣曲》获得首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故事片奖及优秀剧作特别奖。
剧情简介
在中国某地的一所疗养院。非洲儿童鲁蒙托和欧洲儿童婷卡来到中国,他们的父母是来中国学习中医的,在结束学习前夕,他们决定让孩子们不去幼儿园,尽情玩几天,并要他们每天学说中国话。在疗养院附近的农村里,住着一个六岁的孩子,名叫豆豆。他从小和爷爷生活,特别喜欢喂养各种小动物。有一次,他捉到一只小刺猬,他细心地用糖和小果子喂养。可小刺猬只爱吃爷爷种的西瓜,于是他常到西瓜地摘熟西瓜喂小刺猬。这事被爷爷发现,抓住了小豆豆。爷儿俩拽来拽去不料小刺猬趁机逃跑了,急得小豆豆到处找。结果小刺猬跑到竹林里,被鲁蒙托和婷卡发现带回家中喂养。鲁蒙托的妈妈和婷卡的爸爸告诉小伙伴,刺猬亚科是大自然的产物。婷卡在练吹风琴时,小刺猬随着音乐动起来,婷卡不知不觉地奏出一段"小刺猬奏鸣曲"。鲁蒙托和婷卡到瓜园为小刺猬买瓜,和豆豆结成了好朋友。但豆豆发现他们喂养的刺猬正是自己丢失的,于是与鲁蒙托打起架来。婷卡建议让小刺猬自己选主人,小刺猬来到豆豆身边,豆豆把它带回了家。爷爷为了孩子们的友谊,去捉小刺猬送给孩子,他没捉到刺猬,却摔伤了腿。豆豆受到了教育,把小刺猬送到外国小朋友家中。孩子们高兴地玩起来。鲁蒙托和婷卡要各自回到他们的祖国去了。临别前,鲁蒙托和婷卡把小猎枪和吹风琴送给豆豆,豆豆回赠给他们孔雀豆串。他们已经懂得了小刺猬是大自然的产物,它应该去找自己的爸爸和妈妈,他们依依不舍地把小刺猬从筐子里放了出来,目送着小刺猬消失在树林里。三个小朋友手拉着手,在大自然的阳光下奔跑着,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自然里。
角色介绍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剧本中设计了豆豆穿红兜兜出场的情节,为了把红兜兜、豆豆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导演琪琴高娃回忆起儿时看到的用花豆串连起的小手镯,但相思豆和孩子联系起来似有不妥,她查资料得知相思豆的学名是光海红豆,就决定在红兜兜上串许多相豆平,而且在三个孩子互报姓名的戏中加入了一段豆豆取名自孔雀豆的对话。
• 片中的小刺猬刚被捉来时怕人、怕光、怕响动,常缩成一团。为此,剧组设了专人喂养它,让它经常适应在强光下生活,到现场拍戏总带着它,让它习惯杂乱的地方。慢慢的小刺猬习惯了拍摄现场的环境,甚至哪儿有光就往哪里钻。
穿帮镜头
• 婷卡和鲁蒙托在婷卡家看小刺猬趴在气球上的戏中,在画面的右上角,透过多宝格可以看到多出一只穿胶鞋的脚。
• 鲁蒙托晚上离开家从妈妈屋外窗下偷偷走过的镜头中,在他刚出门时,画面左上角的门框上有遮光板的影子。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外景选择
因为剧本写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和两个外国孩子的故事,很容易搞得“洋气”,但是导演琪琴高娃认为,剧情发生在中国,还是靠近农村的疗养院,所以影片必须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在开拍前选外景时,剧组力图找一个有飞檐、廊柱、雕花窗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疗养院,但跑遍了浙江省也没有找到,最后研究决定把外景地选在杭州市的别墅式宾馆——花家山宾馆的院内。该宾馆的后院有鱼塘有竹林,剧组在那里搭建了豆豆和爷爷所住的农村小院;又把宾馆一号楼的楼上布置成婷卡的家,在楼下布置了鲁蒙托的家。
摄影基调
由于该片是描写学龄前儿童的影片,所以摄影师王兆麟把摄影基调设定为明快的,用色应该鲜明、活泼,所以他在外景中注意采用逆光,特别是在竹林中,人物要多用逆光和侧光,以便使色彩变得明快剔透,画现更加生动。在摄影机的运动方面,他也争取多用长焦距镜头,使画面前景的花草景物虚成光斑,从而使人物更加醒目。
影片评价
该片赞颂了不同肤色的小朋友之间的珍贵友谊,有助于引导低幼儿童认识自然,增长知识,热爱生活,影片洋溢着儿童情趣,为小观众所喜爱。 (第一届“中国电影童牛奖”评委会评)
该片没有什么离奇曲折的故事,更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可是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影片通过三个孩子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可爱,使孩子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这些故事不离奇曲折却颇有情趣。而这种情趣又是符合主人公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的。这样的影片,对于有些不理解孩子心理的成年观众,也许会以为是平淡的,但是孩子们和那些热爱孩子、和孩子们心灵相通的成年人会喜欢它。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真实而又淳朴的感情世界——童心的诗的世界。 (《草原银幕》评)
大众评分
该数据截止至2024年1月17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小刺猬奏鸣曲 (1983).豆瓣电影.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