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龙华寺
武汉龙华寺是华中地区的佛教名刹,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当时,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便在武昌蛇山南麓开出一方净土,御赐匾额龙华寺。被武汉市政府列为蛇山显山透绿工程中的保留建筑。《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丫姑爷乘龙充快婿知客僧拉马认干娘》中这样描述龙华寺:且说这武昌省城有名是一座龙华寺。这龙华寺坐落在宾阳门内,乃是个极大的丛林,听说已有几百年的香火了。如今,龙华寺依然挺立在武昌蛇山之巅,是一座尼姑庙,不少的佛教女信众在这里潜心修炼。同时,龙华寺也是武汉著名的景点之一。
内容简介
随着蛇山“显山透绿”工程加速,一座有着540多年历史的寺院——龙华寺重新“露脸”。曾长期隐没在大量商业建筑背后的龙华寺,如今市民若从阅马场走过,都能看到这座寺院显眼的大雄宝殿。
寺院的智宏法师介绍,龙华寺始建于明成化二年。文革期间,寺庙大部分建筑和碑文被毁,文物四处散失,仅留石碑若干。
有着540余年历史的龙华寺昔日颇为有名。清代的《儒林外史》曾这样描述——“武昌有名的是一座龙华寺。龙华寺坐落在宾阳门内,乃是一个极大的丛林。听说有千几百年的香火了”,民国九年,佛教近代著名高僧释太虚的自传里写道:“民九三学社四月间,武昌与广州市都来请我前往讲经。武昌已由隐尘、元白邀李馥庭等百余人发起为扩大的公开讲演,为我设榻龙华寺,即借龙华寺佛殿为讲堂,可容听众三四百人,派陈性白到杭迎接。我则与性白同赴武昌,亦在龙华寺讲起信论。”据《民国佛教年纪》中记载:“民国八年,五月、太虚讲起信论于武昌龙华寺,印行起信论别说”。
2011年,武汉市重新对龙华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全面恢复了寺院当年的面貌。
香火不断
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便在武昌蛇山南麓开出一方净土,御赐匾额龙华寺。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寺院扩建。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寺院进一步扩建。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该寺有佛殿五座,观音殿、天王殿、山门各三座,钟楼一座,东西廊舍48间,总共有264楹。
清顺治、光绪年间又数次重修该寺,使其成为武昌城内大型寺院之一。
晚清名著《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丫姑爷乘龙充快婿 知客僧拉马认干娘》中这样描述龙华寺:且说这武昌省城有名是一座龙华寺。这龙华寺坐落在宾阳门内,乃是个极大丛林,听说亦有千几百年的香火了。 因为龙华寺是武昌名胜所在,所以合城文武官员,空闲时候都走来随喜随喜,就是过往的洲客亦都有慕名来的。
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八年,五月、太虚讲起信论于武昌龙华寺,印行起信论别说”。
1954年,武昌尼众响应政府号召,开展生产自救。
1958年,龙华寺的大和尚将此庙舍给72座小庙集中而来的172位比丘尼。白天在外生产,晚上回寺过宗教生活。后寺院房舍、土地屡遭侵占。
“文革”期间(1966——1976年),龙华寺遭到巨大破坏,仅存一座15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和两块残的的明、清石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龙华寺收回被占房产和土地,当时房屋土地面积仍是6000多平米,居住尼众一百多人。
1994年,龙华寺的寺院重新建设,部分建筑设施得以恢复,但是整体规模很小。
2008年初,在武昌“两轴五片筑名城”的规划中提出,要营造蛇山自然生态板块“寻幽访绿、层楼叠嶂”的意境,重点修复自然山体、恢复山林植被,营造自然生态、优化观赏游线,建设野趣盎然、人文荟萃的城市森林,保留龙华寺寺庙功能,营造“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2011年,武汉市重新对龙华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全面恢复了寺院当年的面貌。
交通便利
522、519路到龙华寺站下。
游记说明
一时兴起去了龙华寺,如果没有4月27日中午1时龙华大厦的轰然倾倒(爆破),也许它将在林立的水泥高楼中销声匿迹,狭小的寺院内仅存的大雄宝殿也是修不久,跟史料记载的盛世繁华大相径庭: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龙华寺,由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创建,一度是武汉最大的寺院。《儒林外史》曾这样描述:“武昌有名的是一座龙华寺。坐落在宾阳门内,乃是个极大的丛林,听说已有几百年的香火了。寺里居中一座“大雄宝殿”,供的是释迦牟尼。此外观音殿、罗汉堂、斋堂、客堂、禅堂、僧房,曲曲湾湾,已经不在少处。另外还有精室,专备接待女客。合城文武官员,空闲时候都走来随喜随喜,就是过往的洲客亦都有慕名来的,香火旺盛”
在我的记忆里,不知哪本书里好像曾经介绍过,武昌大东门外长春观内有“白猫听经”一景,说的是在长春观一台阶上,一只白猫常卧在此处听道人诵经,天长日久,白猫的身影竟影印在了石阶上,洒水则须毛俱现。当时想,这可能只是一个故事,纵有此事,岁月沧桑,又经文革磨难,现在也不一定会再有此景了。然而此想法大谬--“白猫听经”今仍尚在。年初,因见长春观大兴土木,故邀友前往一游,进去一看果然大有变化,道观面积不但有所扩展,而且还新建了许多亭廊楼阁。当行至太清殿时,不经意地向台阶上看去,不禁一惊,大殿前西侧第四级石阶上,由一白色线条构成的画面不就是白猫听经吗?紧步上前察看,果然不错,在一块被踏磨得溜光的青石台阶上,白色石纹构成了一幅卧猫图:整个猫长约30公分,其猫头左侧平视,安然而卧,头、耳、前胸及尾部皆由白色石纹自然形成,背及臀部似为人为添刻的线条。找来清水洗之,画面并无多大变化,但整个画面不敢说是惟妙惟肖,倒也有七分相似。身旁几游客也皆称奇(因至少是清代遗物)。又找来导游及观中长者询问,竟然都不知其中典故。可惜此景竟被埋没。事后。在余开来先生的《武汉名胜散记·福天洞地长春观》中查到:“清人齐学裘在《见闻偶笔》中记下了趣闻一则:‘湖北省城东门外,长春观大殿阶前青石内,有猫宛然如生,水浇石面,则须毛毕现,相传猫听经入神而化。’”无独有偶的是,后来在查阅同治八年的《江夏县志》时竟又发现记有:“猫石,在龙华寺大雄宝殿月台石级上,脱形处高分许,及观先洒以水,毛爪相生,宛然灵物。”起初怀疑是不是写错了地方,将“长春观”写成了“龙华寺”?但此“猫”与长春观不同的是,高出阶面“分许”(长春观是青石磨光台阶,估计龙华寺很可能是麻石凿刻的台阶,因阶面不平而偶似猫形)。若果真如此,在不足一里远的一观一寺内各有一猫石,这倒真是奇事了。龙华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历史上虽屡有兴废,但文革时还在,如今该寺仅有的一座大雄宝殿,还是1996年建成的(殿额为昌明法师所题)。殿前的台阶现为水泥砌筑,当年石阶早已不知去向,问及猫石之事,也尽说不知。我曾将一幅龙华寺图,和抄录的龙华寺猫石旧志片段交给寺中一老尼龙华寺为一尼庵,请她畄意猫石的下落,还曾去问过几次,但无结果。后来终于听到一位蛇山鸟的老人讲:在首义公园西侧的小花房处,当年龙华寺的碑帽还在,可能还会有龙华寺的遗物。这不由使我想起那里原先还有几门古炮,而且确实有一个青石雕龙碑帽。抱着一线希望,待我一番找寻后,自是无功而返。近期,随着蛇山透绿工程的进行,龙华寺周边的建筑物正在拆除,据说龙华寺还将修复,如果能找回当年的遗物予以复建(或重新复制),则定会提升龙华寺的名气。而长春观也应增加对“白猫听经”的彰显,如在观内导游图上予以标示,或加设小护栏提醒式地予以“保护”。使相邻的一寺一观两猫石相映成趣。举手之劳,这对增加旅游者的兴致,提高武汉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会大有裨益。
说明:报载龙华寺始建于成化二年,志载为“成化十年赐此额”,今寺内弘治十五年石碑记为“始于成化十三年”,(两者相距21年);报载新建于1994年,寺内香炉铭文为1995年,而昌明法师提额为“丙子年二月十九”(公历为1996年4月6日)。故本文取:始建于成化年间,新建成于1996年。另,查知龙华寺有“兔儿石”、“猫儿石”然不详。因此请网友畄意,如知猫石、碑帽等龙华寺遗物,尽可告知该寺。
不知碑帽是被有关方转移,还是被人“收藏”。长春观外原也有一碑,昨日去拍照。
参考资料
著名景点.武昌区人民政府.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