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绿红菇
变绿红菇(学名:Russula virescens)是红菇科、红菇属的真菌,又称为野生绿菇、绿菌、青盖子等。其主要特征包括淡绿色菌盖,表面附有深绿色突起;致密的白色菌褶;以及白色柱状、实心菌柄。分布广泛于英国、欧洲和亚洲,生长在落叶及混合林的土壤上,多与栎属、欧洲山毛榉等硬木树种共生形成菌根。此外,变绿红菇的核糖核酸酶相较于其他食用菇类,具有特殊的生物化学属性。
形态特征
变绿红菇的子实体生地上,高7-10厘米。肉质脆,易腐烂,菌盖直径5-12厘米,初呈球形,后期中部稍下凹,周边稍向下卷,平而微呈漏头状,盖表淡绿色或灰绿色,多具不规则的铜绿色斑点,后期并有龟裂现象,不黏:菌褶白色,较密,离生且近直生,长短一致,少数分叉:菌柄圆柱形,白色,直径1-3厘米,光滑,初期坚实,后期松软:孢子球形,6-8微米,成堆时白色,外壁有小疣,内往往含一明显的油滴;囊状体纺锤形或梭形:(60-80)微米×(8-10)微米。
产地生境
变绿红菇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生于针阔叶混交林下。夏、秋季单生或群生。
育植技术
清除林下杂灌草
乔木层郁闭度适中,林下栎类灌木稀疏分布,但其它杂灌、枯死枝较多较密,草本层较高较厚。这种环境光照不足、土壤养分竞争激烈,十分不宜绿菇及其它菇类的生长,因而其自然产菇量极低。通过人工疏伐灌层及清除草本层以改变光照及营养条件,即可增加出菇率。清理除掉样地中非栎类杂灌木及枯死枝,割掉草本层,林地落叶层不动。
疏伐与间伐
郁闭度过高的林分通过疏伐及间伐,一方面增加了林间透光性和空气流动性,另一方面调节了林间土壤及空气温湿度,最终为食用菌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在林区内选择采伐迹地,郁闭度为40-60%。
覆草
夏季,在一些郁闭度较低的林块内土壤往往会过于干旱,温度过高,这对于食用菌子实体的发育十分不利,通过覆草处理则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和降低土壤温度,使之适宜于菌根菌的生长及子实体的发育。在林班内选择郁闭度较低的地上铺盖1层喷湿了的茅根。
人工开沟渠
夏季林区土壤往往温度过高而湿度过低,对食用菌子实体的发育不利。在林地挖掘浅沟,往其中贮水或直接保留雨天的自然降水,保证了林地内土壤湿度和温度以适宜于菌根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在林区内选择挖掘纵横交错的浅沟。
土壤施肥
林区内土壤比较贫瘠,通过土壤施肥可以改善林分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养分,从而为菌根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提供保证。绿菇对于镁和磷等矿物质营养的要求较高,使用的肥料为水溶性好的钾镁肥及过磷酸钙。在林区内撒施钾镁肥1.5千克及过磷酸钙3.0千克。
通过一系列的林间管理措施,包括清除林下杂灌草、疏伐与间伐(改变林分郁闭度)、林地覆草、人工开沟渠、施肥等处理,均可以显著增加绿菇的自然产量,包括自然出菇数及个体均重。个体数均增加60.0%以上,而个体均重以施肥处理效果佳,可达到24.1%。
主要价值
变绿红菇菌肉白色,肥厚,质脆是珍稀野生食用菌。
保护现状
变绿红菇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大型真菌),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