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州城镇

州城镇

州城镇,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地处宾川县中部,东邻乔甸镇,南接祥云县祥城镇,西与宾居镇毗邻,北与金牛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200.92平方千米。2021年7月,宾川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州城镇人口数为41620人。

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宾川州。1999年12月,撤乡建州城镇。2010年12月,宾居华侨农场并入州城镇,设立州城华侨社区。截至2021年10月,州城镇设1个社区、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州城街南门11号附1号。

2020年,州城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8468万元,工业总产值达67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600元,财政总收入达1196.49万元。

历史沿革

宾川县于明弘治七年(1494)置州筑城,设大罗卫。因长期为州治所,故称州城,又名“霞城”。

民国二年(1913年),州改县。

1950年1月1日,成立宾川县。

1956年7月,州城改镇。1958年属宾居公社,1961年分为州城公社、蹇街公社,1962年为宾居区,1966年称蹇街公社,1978年称州城公社。

1984年,定为全县11区之一。1988年1月,撤区改州城乡。

1999年12月,撤乡建州城镇。

2010年12月,宾居华侨农场并入州城镇,设立州城华侨社区。

州城镇自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州筑城,设大罗卫。因长期为州治所,故称州城。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州城镇设1个社区、8个行政村:华侨社区、州城、白庄、周官、蹇街、前所、老赵、龙邑、山岗;下设172个村民小组。有63个自然村。

截至2021年10月,州城镇设1个社区、8个行政村:华侨社区、州城村、龙邑村、老赵村、前所村、蹇街村、周官村、白庄村、山岗村,镇人民政府驻州城街南门11号附1号。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州城镇地处云南省西部、云岭横断山脉东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东有钟英山、南有帽山、西有笔架山,中为平坝。主要山脉有老尖山、石缸井山脉。境内最高峰位于州城镇与祥云县交界处的帽山,海拔2800米;最低点位于州城街,海拔1500米。

气候

州城镇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多年平均气温18.4℃,无霜期年平均29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38小时,年均降水量560毫米。

水文

州城镇境内河流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铁城河、响水河、宾居河,汇入纳溪河,均为季节河

自然灾害

州城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

自然资源

州城镇境内已探明矿藏主要有煤、砖瓦用页岩和铜铝矿等。其中,煤储量700万吨,年开采量39万吨;砖瓦用页岩储量300万吨,年开采量7万吨。

2011年,州城镇有耕地面积4.67万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州城镇总人口49233人。另有流动人口512人。总人口中,男性24791人,占50.4%;女性24442人,占49.6%。14岁以下8813人,占17.9%;15—64岁36433人,占74%;65岁以上3987人,占8.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7378人,占96.2%;有白、彝、回等16个少数民族,共1855人,占3.8%。超过20人的少数民族有白、彝、回、傣、傈僳族、纳西6个民族,其中白族78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2.4%;彝族623人,占33.6%;回族207人,占11.2%;傣族38人,占2.0%;族37人,占2.0%;纳西族35人,占1.9%。2011年,人口出生率8.92‰,人口死亡率5.09‰,人口自然增长率3.8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45人。

2017年末,州城镇常住人口为48602人。

截至2019年末,州城镇户籍人口为50290人。

2021年7月,宾川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州城镇人口数为4162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州城镇财政总收入370万元,比上年增长74.2%。人均财政收入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2元。

2019年,州城镇有工业企业2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个。

2020年,州城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8468万元,工业总产值达67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600元,财政总收入达1196.49万元。

农业

2011年,州城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3亿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67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硬皮葱、大蒜、黑腰枣、香叶等。2011年,种植小葱9200亩,大蒜8650亩,黑腰枣2201亩,香叶3000亩。畜牧业总产值1.1亿元。

2011年,州城镇柑橘种植面积1.55万亩,葡萄1.61万亩。

工业

2011年,州城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46亿元。煤炭企业12家、红砖厂3家、香葱加工厂4家、泡沫箱厂2家。产煤42万吨、生产红砖16800万片。

商业

2011年末,州城镇有商业网点470户,从业人员940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亿元,比上年增长21%。

金融业

2011年末,州城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05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各项贷款余额1.71亿元,比上年增长35.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州城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1523人;小学9所,在校生3632人,专任教师204人;初中2所,在校生1687人,专任教师12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275人,专任教师102人。2011年,教育经费达2555万元。

科学技术

2011年,州城镇有科技服务机构31个。专业技术人才45人,经营管理人才68人,农村实用人才280人,技能人才190人。科技示范基地2个,省级科普文明村1个,科技示范户2100个;科普书屋9个,科普服务站1个,科普学校1个。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州城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6个;各类图书室10个,藏书8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12人。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2%。

2011年末,州城镇有体育场地24处,举办过3届职工运动会。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州城镇有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8个。专业卫生人员45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4.1万人次。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88.16/10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14%。

社会保障

2011年,州城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57户,人数656人,支出127.5万元,比上年增长9.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54户,人数1462人,支出133.3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37人,支出16.4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441人次,共支出4.3万元;农村临时救济43人次,支出2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9人,安置义务兵1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2万元。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00人。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州城镇有邮政网点2个,电话普及率100%。

交通运输

2011年,州城镇有省道祥宁线过境,有县乡级公路22条,总长87.3千米。客运站1个,日发100余班次,日客运量1500余人次。

风景名胜

州城古镇,又名“白霞城”,因此地出现过白霞焕彩的奇景而得名。位于宾川县东南钟英山麓,居宾川坝子腰部,扼南北之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和驿站。州城古城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据清雍正《宾川州志》载:“初筑时,取坐东向西,乙山辛向。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五尺。四门:东曰迎晖,南曰永安,北曰柔远。计垛口一千二七。”后“永安”改“南薰”。四门之上建有城楼,南、北二门外各有月城,城四角各有角楼。城墙曾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民国14年(公元1925年)、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和1949年多次维修。现在还有约200多米城墙保存较好,厚重的城砖上“咸丰二年知州造”“曹”等字样,仍清晰可见。

州城古城为正方形棋盘式格局。十字街中心建有四层、六角、攒尖、过街钟鼓楼(宾兴楼),雄居全城中心。

古城内除保存钟鼓楼外,还保存有孔子庙武庙督城隍庙、忠烈祠、观音阁、报国寺、旋螺殿南薰桥、天主教堂、四川会馆、笔山书院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和明、民清民国古民居建筑。忠烈祠与笔册书院,文庙武庙与天主教堂,观音阁与文昌宫和报国寺等呈组团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城镇建设筑规制中“人神共治”“众教合一”的精神。现在古城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仍保持着古道风貌,古民居铺面分列两侧,古风犹存。目前整座城池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古城格局,在云南省众多的乡镇中,古镇风貌保持得如此完整的并不多见。

获得荣誉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宾川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宾川县人民政府.宾川县人民政府.202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