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脊鲸科
露脊鲸科(拉丁学名:Balaenidae)因多数成员没有背鳍而得名。露脊鲸科包括3~4种,大多体型较大,身体肥胖,行动较迟缓,口裂弯曲,须板极长。黑露脊鲸属(Eubalaena glacialis)又称北太平洋露脊鲸,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域,是唯一分布于我国的露脊鲸,由于体型大且性较慢,在历史上曾经是捕鲸业的重点,因此也得到了真鲸的名称。南露脊鲸现存数量已经非常稀少,面临灭绝的危险。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常被归入黑露脊鲸,与黑露脊鲸非常相似,但是分布区域相差很远,分布于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数量多于黑露脊鲸,但仍然属于珍稀物种。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又称弓背鲸,比黑露脊鲸更长,可超过20米,但是要略瘦些。北极露脊鲸分布于北冰洋临近海域,数量比较稀少。侏露脊鲸(Caperea marginata)是须鲸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长仅6.5米,体重仅4.5吨。小露脊鲸属体型与其它露脊鲸有一定区别,身体较瘦,有背鳍,口裂比较直,介于露脊鲸和须鲸之间。小露脊鲸分布于澳新海域和南美洲与非洲的南部海域。
形态特征
鲸目须鲸亚目的 1科。通称露脊鲸。胸、腹部无褶沟或纵沟;须板狭长;头大,占体长1/4以上。共3属3种:南露脊鲸属仅黑露脊鲸1种。无背鳍;体长13.6~18.0米;颏部非白色;最特殊的是头上有由表皮异常增生而形成的角质瘤,瘤的形状不规则,最大的在上颌的前端,俗称“软帽”,次大的在喷气孔后及下颌前端两侧,须板细长,每侧长约2~3米,须板每侧250枚;鳍肢宽大,长1.8~2.1米,尾鳍宽为体长的35%;幼体灰蓝色,成长后体色加深,变成蓝黑色或黑色;睾丸在腹腔中,两睾丸总重达1000千克;阴茎细长,长达3米;无盲肠。露脊鲸科的物种体型庞大,成年个体平均长度为15至17米,体重为50-80吨。它们的上颚狭窄而拱起,使得鲸目的下颚线条深曲。这种形状使它们拥有特别长的须板,可以通过张开嘴巴在水面上或附近游泳几分钟,从水中过滤食物,然后用舌头刮下须板上的食物。它们的食物主要是小型甲壳亚门,尤其是桡足类,尽管一些物种也会摄食大量磷虾。
生活习性
露脊鲸科的物种至少有一定的迁徙性,冬季会进入温暖的水域交配和产仔。怀孕期为10-11个月,每三年产一次幼仔。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半球海洋中。北半球的南露脊鲸每年冬季南下繁殖,夏季北上寻饵。游泳速度慢,洄游时速2~3海里。呼气时,两喷气孔各喷出4~8米高的雾柱。善潜水,每浅潜5~6次,即深潜1次,约10~20分钟,但潜水深度仅50米左右。主要以蜇镖属、长腹剑溞属、桶状溞属等桡足类为食。2~4月交配,妊娠期1年,1胎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5~6米,哺乳期1年。皮下脂肪厚,其量占体重的40%。
相关事件
长期以来,鲸目学家认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露脊鲸属是2个物种,Eubalaena glacialis和Eubalaena australis。Rice(1998)主张露脊鲸科的 Eubalaena属合并入Balaena属,全世界原归入Eubalaena的鲸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即Balaena glacialis。然而,国际捕鲸委员会的科学委员会于2000年6月讨论了露脊鲸类的分类学问题,根据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半球的露脊鲸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Rosenbaum et al,2000),建议把这3个种群都作为独立的物种,并建议保留 露脊鲸属属。目前估计北太平洋仅有1000只,北大西洋仅有100只左右,现经国际协议进行保护。
参考资料
露脊鲸 Eubalaena japonica.www.zoology.csdb.cn.202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