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华夷译语

华夷译语

《华夷译语》是清代乾隆编的一部多语种词汇汇编,包含了大量的外语词汇及其汉语解释和拟音。它不仅是研究中国翻译历史学的重要资料,也对研究三百年前的西欧、东南亚及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语言文字具有重要价值。

内容简介

《华夷译语》收录了多种语言的词汇,包括英、法、拉丁、意、葡、德、藏语等多个西欧语种,以及中国四川、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的少数民族语种。书中的词汇分为多个门类,如天文、地理、时令、香药、花木等,每个门类下又包含多个具体的词条。每个词条包括本字(词)、字义和发音三部分,以汉字注释。书写格式上,除《西天真实名经》和《夷译语》为竖写外,其余均为横写。

作品创作

背景

《华夷译语》的编纂背景源于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对翻译词书的讹误表示关注,并下令重新编纂以纠正错误,提高翻译质量。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乾隆帝特别指示礼部,要求广泛搜辑、核正各种外语词汇,并按照西番书例进行分类汇编。此举旨在统一和规范翻译工作,以昭示同文盛治的理念。富察·傅恒陈大受、那延泰被任命为此项工作的总理。

编纂过程

《华夷译语》的编纂工作是在会同四译馆的统一管理下进行的。会同四译馆是乾隆十三年合并会同馆和四译馆后成立的机构,负责编纂和审定各种《译语》。编纂过程中,各省督抚负责采集和补正本地区的语种,而西天及西洋各书则在咸安宫附近查办。此外,还有来自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民族译语,以及西洋馆所编的西欧语种译语。

研究价值

《华夷译语》记录了14世纪至19世纪的多种语言词汇和语音,对于语言学、中国边疆历史、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音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其中的汉字拟音不够科学,但由于是官方用于正式对外交涉的书物,且经过多次修订,其拟音系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高昌馆杂字》记录的察合台语词汇,反映了永乐年间吐鲁番市的语言和文化状态。

版本

《华夷译语》的版本众多,根据藏地和出版年代,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本。甲种本为明朝洪武年间编纂的蒙汉对译本;乙种本为明朝永乐年间以降的四夷馆/四译馆版本;丙种本为明晚期会同馆版本;丁种本为清代乾隆年代以降的会同四译馆版本。这些版本的《华夷译语》在内容和结构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和语言研究的发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