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草原猯猪

草原猯猪

草原猯猪(学名:Catagonus wagneri),又称草原西貒,是西猯科的一种,被列入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也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草原猯猪的体型较大,具有类似猪的特征,生活在巴拉圭玻利维亚阿根廷北部的大厦谷等地。

形态特征

草原猯猪是西猯科中体型最大的成员,具有猪类的特征。其吻部粗壮坚韧,鬃毛颜色介于褐色至灰色之间。背部有一条深色斑纹,肩膀处长有白色毛发。耳朵、吻部以及尾巴均较长,口周环绕着白色的毛发,后脚拥有三个趾头。草原猯猪的牙齿结构独特,上颌有两只上门齿和一只犬齿,下颌有三只下门齿和一只犬齿,此外还有三只前臼齿和三只臼齿。上犬齿朝向下方生长,不同于大多数猪形亚目的其他种类。

分布范围

草原猯猪的主要分布区域位于巴拉圭玻利维亚阿根廷北部的大峡谷地区。

栖息环境

草原猯猪的生活环境主要是炎热干燥的丛林地带。大查科平原占地面积约为14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植被以多肉植物和针刺植物为主,仅有少量地区拥有大型树木。这些动物的鼻窦适应了干旱和多尘的环境,而细小的足部使它们能够在多刺植物丛中自如穿行。

繁殖习性

草原猯猪通常在每年的9月至12月期间生育后代,尽管全年都有可能有幼仔出生,这取决于食物储备和降雨情况。每胎平均能产下2-3只幼仔。雌性草原猯猪会在离群的情况下产下幼仔,随后返回群体。新生的幼仔在数小时内就能够奔跑,其毛色与成年个体相似,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社交行为

草原猯猪倾向于形成大约由10个个体组成的群体。它们是昼行性的,尤其是早晨最为活跃。群体采用环形迁移的方式,大约每隔42天就会回到原来的领地,以便监控自己的领域。草原猯猪通过各种声音进行交流,包括咕哝声和牙齿发出的声音。尽管有时会出现撞击和啃咬的行为,但总体来说并不具备强烈的攻击性。

饮食习性

草原猯猪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在大峡谷内的粗糙植物,如仙人掌科。它们能够利用坚硬的吻部将仙人掌压在地上滚动,从而去除尖刺。同时,它们还会使用牙齿咬断并吐出仙人掌上的刺。草原猯猪的肾脏能够分解仙人掌中的酸性成分,而胃部也适宜消化粗糙的食物。除了仙人掌外,它们还食用凤梨科植物的根、相思树属的豆荚以及掉落的仙人掌花朵。为了获取所需的矿物质,如钙、镁和氯,它们会在蚁穴或建筑物附近寻找富含盐分的土地。

保护现状

草原猯猪由于其分散的分布范围,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栖息地的丧失和群体间的隔离,数量有所下降。近年来,猎捕和未知疾病的出现对这一物种构成了威胁。目前正在进行人工繁殖尝试,但由于野外条件的限制,人工饲养的草原猯猪难以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在巴拉圭已设立相关保护区。

保护级别

草原猯猪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濒危物种(EN)。

参考资料

濒危动物——草原猯猪.濒危动物——草原猯猪.2024-09-24

【神秘动物学】草原西貒.知乎专栏.2024-09-24

草原猯猪:美洲大陆最后的大型动物(喜欢吃仙人掌).草原猯猪:美洲大陆最后的大型动物(喜欢吃仙人掌).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