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村
"千年古镇--安陵氏镇"由来:建于先秦,名曰安陵,亦称安平陵,宋代改为安陵镇,明初曹州治所一度迁此,清末改镇为集,抗日至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此设立过安陵县。(菏泽市地名办公室)。
村情介绍
位于鲁西南‘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的一人口大村。
安陵村位于牡丹区、曹县、定陶区的交界地带,距离地级市菏泽市西南方向24公里,距离东营—深圳公路上大黄集镇7公里,旁还有日东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安陵集逢农历四、九开市,人流量万人次。
历史沿革
相传该村建于先秦,有安氏立村,居于高丘之上,名安陵氏(另说因秦相魏冉采邑定陶,死后葬于该村东南约3里处称安陵墓,又称安陵堆,故该村“世称之安平陵”,简称“安陵”)。
1368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镇安陵集),设巡检司,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
1938年,安陵村党支部研究决定,联合这些民间抗日组织形成合力。当年,各个群众组织的代表在安陵村集合,成立了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总部就设在安陵村,大大促进了鲁西南地区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
1939年,中共曹东县委驻地。
1939年秋,冀鲁豫支队司令部长驻该镇西门里韩家大楼。
1941年2月,以该村为中心建立了”菏泽抗日县政府”,为市境内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2月,改名安陵县。
1949年8月,南华、安陵县撤销,大部并入菏泽市。
行政区划
安陵村分为安西、安南、安北、安东四部分。安陵村民委员会由安南、安西、安北组成。安东村民委员会由安东组成。
文化
安陵堌堆
安陵堌堆遗址现位于位于曹县韩集镇孙庄村北,该遗址南北长225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33750平方米,呈南北长于东西的椭圆形,上部为汉代文化层,中部为战国时期文化层,下部为新石器时代层。因其上被烈士陵园占压,故该遗址至今保存完好。
位于曹县韩集镇孙庄村东北,东南距曹县县城约29公里,东距菏商公路6公里,南距曹庄公路4公里。其上建有革命烈士陵园,遗址南部建有革命烈士毛主席纪念堂,东南为革命烈士墓,北部有墓亭和墓区,中部是烈士纪念塔。
从安陵堌堆遗址采集的遗物标本看,龙山时期的有绳纹、方格纹、素面磨光罐、;商周有鬲、罐;汉代有罐、仓、豆。另外,还有态射和簇等。
该遗址包含龙山、商代、周代、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文化传统
鲁西南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山东省曹县西北部古遗址安陵堌堆。
1945年1月,冀鲁豫第十专署为纪念在“9·27'’反扫荡中为国捐躯的烈士而建立,占地面积64亩,以后陆续接纳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烈士共261人。其中有豫东纵队政委魏十篇、晋冀鲁豫第二十二专署专员袁复荣和刘齐滨、冀鲁豫军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朱程等烈士。主要纪念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纪念堂、鲁西南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碑亭等。
1988年1月被批准为山东省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2015年08月13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中——鲁西南烈士陵园定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艺术文化
拥有建制小学——安陵小学。
代表人物
程力夫
牡丹区安陵集人,生于1914年。1931年当小学教员。后与共产党员于子元取得联系,开展革命活动。,出身中农,高中文化,是鲁西南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
交通
设有安陵—菏泽市公交线路。
安陵村通有西至大黄集镇220国道、东至张湾镇、南至韩集镇的柏油马路,位于村东5公里左右的通有日东高速公路,以方便村民及其他地域的便利交通。
地理环境
村南有东渔河流过,系黄河一支流,用于灌溉保障民生。东渔河又叫东鱼河,因开挖该河时正值文革期间,所以得出此名。东渔河从东明县大屯镇入境,在大杨湖村境内建有一大型水闸,流经大黄集镇8个村出境至定陶张湾镇。
在境内呈东西走向,境内长度约8公里,是大黄集镇主要供水源。
经济
设有大型集贸市场——安陵集,逢农历四、九开市,为周边村提供日常生活物资,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辖下拥有木制品加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鸡鸭肉蛋生鲜企业等。
农业以种植小麦、玉蜀黍属为主,少量经济作物。
参考资料
中国牡丹之都.中国牡丹之都.2015-04-2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