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瓣尾囊草
距瓣尾囊草(学名:Urophysa rockii Ulbr),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木质,粗约1厘米。叶多数;叶片的轮廓卵形或宽卵形,长2.3—5.2厘米,宽2.6—7厘米:中全裂片有长0.3一25厘米的柄,宽菱形或扇状菱形,宽1.8—3.5厘米,三深裂,深裂片常具三圆齿,两面均疏被白色短柔毛,侧全裂片无柄或具1—2毫米的短柄,斜扇形,不等二深裂;叶柄长8.5一14厘米,被白色短柔毛,基部有鞘。花葶长7—12厘米;聚伞花序通常有1花;苞片1—2,线形或披针状线形,长3—6毫米,宽约1毫米;花梗长4.5一10厘米;萼片天蓝色,倒卵形至宽椭圆形,连同爪共长约2厘米,宽7—8毫米。2010年11月,距瓣尾囊草被列为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名录。
2015年9月23日,湄江镇湄峰湖发现了距瓣尾囊草,发现地点为东经111度,北纬27度。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木质,粗约1厘米。叶多数;叶片的轮廓卵形或宽卵形,长2.3-5.2厘米,宽2.6-7厘米,中全裂片有长0.3-2.5厘米的柄,宽菱形或扇状菱形,宽1.8-3.5厘米,三深裂,深裂片常具三圆齿,两面均疏被白色短柔毛,侧全裂片无柄或具1-2毫米的短柄,斜扇形,不等二深裂;叶柄长8.5-14厘米,被白色短柔毛,基部有鞘。花葶长7-12厘米;聚伞花序通常有1花;苞片1-2,线形或披针状线形,长3-6毫米,宽约1毫米;花梗长4.5-10厘米;萼片天蓝色,倒卵形至宽椭圆形,连同爪共长约2厘米,宽7-8毫米,顶端钝;花瓣船形,长约6毫米,顶端钝,距长约2毫米;雄蕊长8-10毫米,花药长约1毫米,黄色;退化雄蕊披针形,白膜质,与花瓣近等长;心皮5,长约1厘米。长约4毫米,密生明显的横脉,疏被短柔毛,宿存花柱丝形,长达8毫米;种子椭圆形,长约1.5毫米,暗褐色,密生小疣状突起。3月开花,4月开始结果。
生长环境
生于溪边潮湿处,与苔类等同生。
分布范围
尾囊草是毛科尾囊草属植物,自然分布于我国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等省市。目前在世界上仅存尾囊草和距瓣尾囊草两种,而距瓣尾囊草十分罕见,它赖以生存的石灰岩类型起源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目前在世界上仅存于江油市涪江段,仅存近2000株,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产四川北部涪江流域上游。
主要价值
1925年由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首次在四川省江油市采集,并于1929年命名。2005年被列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10年被列为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名录,堪称“植物界的大熊猫”。
名称由来
1925年,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J.F.Rock(约瑟夫·洛克)来到四川江油,在涪江上游首次发现距瓣尾囊草,并采集活体植株标本,随后带回国(标本现保存于美国),在当时植物学界引起轰动。1929年该种植物被命名为Urophvsarockii,中文翻译成“距瓣尾囊草”。
保护现状
发现“失踪”80年后再次现身
自1925年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J.F.Rock(约瑟夫·洛克)在江油市涪江上游段首次发现距瓣尾囊草后的80年间,国内外再无学者采集到这种植物。80多年间,为了寻找距瓣尾囊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曾先后两次派专家深入涪江峡谷,希望找到活体标本,但都未如愿。直到81年后,2006年3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春雨博士,在绵阳市武引二期工程(武都水库)库区的施工现场一个小地名叫“大桑园”的地方,意外发现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物种——距瓣尾囊草,数量有1529株。
寻找新发现分布地三处
在当年李春雨发现距瓣尾囊草之后,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油)基础部生物学教师刘友权,又先后在永胜镇象家沟、含增镇乾元山朝阳洞,发现有距瓣尾囊草分布。林业专家又在观雾山自然保护区所辖的新春乡景台村,找到了79株距瓣尾囊草。“当年看到李春雨博士找到距瓣尾囊草的报道后,兴奋得我想立即就想见到它!”大学本科是学园艺的刘友权说,当天下午,自己就带着相关文献资料,在报道中提到的大桑园距离路边10余米的山坡上,见到了这种奇特的珍稀植物。在之后的每个月里,刘友权都要去现场观测距瓣尾囊草的长势、花朵等。慢慢地,他终于掌握了这种植物的一些特性:在秋季萌芽生长,冬季开花,春季结实,夏季则进入休眠期;其花瓣和叶片随着季节变换和光线强弱不同,色调也随之变化,花朵会经历白色-蓝色浅红的过程。
据刘友权介绍,距瓣尾囊草喜阴湿,但怕水涝,在高度钙化的碳酸岩风化的土壤中生长得非常好;在遇干旱时叶片枯死,一旦温度、湿度达到生长要求,会迅速产生新叶,形成植株。
在掌握距瓣尾囊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同时,刘友权并没有停止对其进行新的寻找。刘友权的足迹遍布龙门山脉东南的江油市北部涪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象家沟发现了成片规模分布的距瓣尾囊草,此后,又在乾元山朝阳洞洞口阳坡面的悬崖上发现了几十株。让刘友权兴奋不已的是,朝阳洞海拔1500米左右,打破了之前距瓣尾囊草只能生长在海拔700米以下的普遍说法。
保护人工移植+基因保存延续物种
2011年1月25日,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和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了《四川江油距瓣尾囊草抢救性保护方案》评审会;2011年4月25日,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导下,江油市林业局、四川观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按照方案在武引二期工程(武都水库)库区开始了距瓣尾囊草的抢救性保护迁地移栽工作。此次移植是将北城乡大桑园即将被淹没的1480余株距瓣尾囊草全部植株迁移到新春乡景台村,30余名林业和植物方面的专家从4月25日一直工作到6月10日。移植到景台村的1480余株距瓣尾囊草,已有超过50%的植株发出了新叶。林业部门还专门请来观雾山自然保护区景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每天在此检测距瓣尾囊草的生长情况。
除了移植植株,2011年4月,有关专家已对大桑园的距瓣尾囊草进行了成功取种,其中,5000粒被送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基因保存,1000粒被送到成都理工大学进行繁殖研究,剩下的3000粒种子,2011年8月继续栽种在景台村。
成都市首次发现濒危野生植物距瓣尾囊草
成都商报讯(记者 李秀明)2015年9月7日,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厅获悉,成都市发现了濒危野生植物距瓣尾囊草。该种植物属四川省特有,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925年,距瓣尾囊草首次被发现,此前只在江油市发现过。
9月2日,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德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四川白水河保护区管理局和葛仙山镇林业站联合开展工作,工作人员在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村七组仙女洞一带发现了距瓣尾囊草野生种群。发现地点位于北纬31度、东经104度附近,海拔1000米上下,周围为常绿阔叶林带。距瓣尾囊草是夏枯型多年生草本植物。据四川省工程咨询研究院何飞博士介绍,距瓣尾囊草习性比较特别,每年冬季开花,在夏天进入休眠期。本次发现的植株,多数尚处于枯萎休眠状态,但是在仙女洞洞口及周围附近石灰岩悬崖上仍然找到了近百株鲜活的植株。
2015年9月,涟源市林业局野保股工作人员与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吴协保一行,在湄江镇湄峰湖进行考察时发现了距瓣尾囊草,发现地点为东经111度,北纬27度。这种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此前仅在我国四川省被发现。吴协保介绍,距瓣尾囊草习性较为特别,每年冬季开花、夏季进入休眠期、秋季萌芽。距瓣尾囊草因其蓝色花瓣上有“距”而得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