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吉里貂
尼尔吉里貂(学名:Martes gwatkinsii):头体长52厘米,尾长42厘米;体重2千克。是一种中等大小的食肉动物。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该物种体被上覆盖着柔软、厚实的深棕色皮毛,多无斑纹。有一个浓密的尾巴,有助于平衡。前后足均5指(趾);行性,大爪子底具毛;爪赵锋利,不可伸缩。
主要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林区,活动于常绿阔叶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区,大面积的丘陵或山地森林中,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主要以啮齿类、鸟卵及幼雏、鱼类、昆虫为食。分布于印度南部的尼尔吉里丘陵及西高止山脉。1992年以前,该物种是青鼬的亚种之一,1995年划分为独立物种。
形态特征
尼尔吉里貂平均头体长52厘米,尾长42厘米;体重2千克。是一种中等大小的食肉动物。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耳部短而圆,尾毛不蓬松,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楔形,脸三角形,耳一般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该物种与黄喉貂相似,但体型较大,尼尔吉里貂的鼻子为粉色。青鼬鼻子为黑色。尼尔吉里貂除喉部胸部为黄色外,其它部位全为黑色。而黄喉貂的躯干大多不是黑的,与胸喉部颜色接近。
尼尔吉里貂其前额亦明显凹陷。它们体被上覆盖着柔软、厚实的深棕色皮毛,多无斑纹。有一个浓密的尾巴,有助于平衡。前后足均5指(趾);蹠行性,大爪子底具毛;爪赵锋利,不可伸缩。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林区,活动于常绿阔叶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区,大面积的丘陵或山地森林中,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巢穴多建筑于树洞或石洞中。喜晨昏活动,但白天也经常出现。肛门附近有臭腺,可放出臭气驱敌自卫。是一种具有高度的领地意识的物种。像其他貂类一样,尼尔吉里貂从其肛门腺体产生的尿液或气味来标记路径和划分区域。雄貂将遵循这些标志的路径,以巡逻其领地。
树栖,肉食,主要以啮齿类、鸟卵及幼雏、鱼类、昆虫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南部、西高止山脉、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参考资料
Martes gwatkinsii.BioLib.cz.20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