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尾猴
狮尾猴(学名:Macaca silenus,英文名:lion-南蜥属 macaque),又名狮尾狝猴,是生活在西高止山脉及南印度的旧世界猴。毛皮呈深褐色或黑色。其特征是围绕头部的银白色鬃毛。面部无毛,呈黑色,幼崽在一岁以下时面部呈粉红色。头至尾巴长40-70厘米,重3-8.3公斤。尾巴中等长,约长25厘米,末端黑色,像狮子的尾巴。雄猴尾巴比雌猴发达。妊娠期约6个月,幼猴需要照顾1年。雌猴4岁就性成熟,雄猴则要6岁。它们的寿命约20岁,圈养的则可达30岁。
形态特征
狮尾猴的头体长约为40-70厘米,体重为3-8.3公斤,属于较小的猕猴属物种。它们全身被黑色的毛覆盖,有着引人注目的灰色或银色鬃毛环绕着面部,这种特征在雄性和雌性都可以找到。它们的眼睛呈榛色,有着突出的黑色眼睑。狮尾猴像其他猕猴一样有着用于储存食物的深颊囊,四肢着地行走,拇指可对向其他手指。幼崽出生时面部较浅,没有鬃毛,成年后的鬃毛在出生后两个月后开始生长。
分布范围
狮尾猴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南部的西高止山(Western Ghats)。
栖息环境
狮尾猴(Lion-tailed macaque或Wanderoo、Wanderu、Wanderoe)栖息于海拔1500~2500米间的高山雨林环境中,通常生活在热带湿润常绿林或季雨林的上层树冠中。它们是白天活动的,只在白天活跃。
生活习性
狮尾猴善于攀缘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它们大多集群生活,一般30只~50只为一群,每群4~34只不等,平均15~20只,大群可达200只左右,由一只成年雄性率领;昼夜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树冠部分,偶尔下地活动;生性比较暴躁,领地意识强烈。狮尾猴的行为特点是典型的树栖生活模式,包括有选择性地在大量果树上觅食,个体间有着较大的空间,以及高比例的时间用于探索和觅食。狮尾猴是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用当地的水果、种子、花朵、昆虫、蜗牛和原始森林中的小脊椎动物。它们对于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能够通过掉落或排泄种子将种子运输到较远的地方。
狮尾猴生活在通常由10到20只成员组成的等级群体中,通常包括少数雄性,通常为1-3只,和许多雌性。它们有一种多配偶交配系统,没有特定的繁殖季节,但倾向于在资源最丰富的雨季繁殖。它们很少花时间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梳理或游戏。在少数雄性中,只有一只会成为优势雄性,他将保护他的群体免受其他雄性的侵害,并成为繁殖者。它是一种有领土意识的动物,首先会用大声的呼喊和露齿对侵入的群体进行防御。如果这种防御被证明是无效的,它会进行激烈的斗争,这可能会导致由于它们的大犬齿造成的严重伤害。其他形式的交流包括攀爬以展示力量,摇晃树枝以吓跑敌人,嘴唇舔作为友好的问候,或者打呵欠并面露怒容以显示优势。
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2003年IUCN的评估报告,大约有3000-3500只狮尾猴分布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和卡纳塔克邦的几个地区。狮尾猴属于最稀有和最受威胁的灵长目之一。它们的分布范围已经被农业的扩张、茶叶、咖啡、柚木和金鸡纳属等外来植物的种植、为灌溉和发电而建的水库以及为支持这些活动而建的人类定居点所日益孤立和破碎化。它们不会在种植林生活、觅食或经过。栖息地的破坏和它们对人类的远离导致了它们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
保护级别
森林的过度砍伐以及农田的不断扩张严重破坏了狮尾猴的生存环境,现仅存约3000~3500只,其中大约有500只圈养在动物园中,是世界上现存22种猕猴属中最濒危的一种。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为濒危级别,名列《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然而,根据国际机构的评估,它已经不再是“世界上25种最濒危的灵长目”名单上的物种,因为南印度的地方政府已经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