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舌螺
软舌螺(hyolithoid)是一类已绝灭的小型海生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对于它的分类地位,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软舌螺是软体动物门之下的一个纲。另一种意见认为软舌螺是一个独立的门——软舌螺门,它与软体动物门无本质上的联系。
形态特征
软舌螺的化石一般保存锥壳、口盖和附肢3个部分,外壳为钙质成分,两侧对称。锥壳呈细长锥形,直或微弯,两侧对称,少数辐射对称,大小在1~150毫米之间,横切面圆形、三角形、梯形、心形等。壳体外表光滑,或饰有生长线、横脊、纵脊等。壳体随着软体从幼年的个体发育变大而呈锥形,收缩封闭的一端为壳顶,有尖的、钝的、球形等不同形状,亦称为始部。另一端称为壳口。幼年期的壳体通常有一定数量的横板分割呈壳室。成年期壳为软体所处的住室,是壳体的主体部分。壳体常有背腹之分。壳口腹侧有一半圆形的从腹部向前延伸,突出于口缘外的称为口唇。壳口上有一与口缘形状一致的口盖,外形呈低锥形,口盖外表具同心纹和放射纹,内部背侧部分有齿,腹侧部分有成对的肌痕,起合和口盖张开闭合作用,并具有一对向两侧伸出的附肢。锥壳的始部呈锥形、柱形、球形。在形态上与竹节石相近,其区别在于竹节石壳体呈辐射对称,横断面均为圆形,壳口无口唇、口盖、附肢等构造。关于软舌螺的软体部分,了解不多。
壳体定向
软舌螺化石的壳体定向主要是背腹之分,其标志为:
1、口部:腹部有口唇,背部一般没有;口盖上背部的边缘及扇面均小于腹部的边缘及扇面,口盖的顶偏向前。
2、壳形:横切面上腹缘呈长而平缓的曲线,背缘为短而凸的曲线。在纵向上,不少软舌螺略有弯曲,凹的一面为背部,凸的一面为腹部。
3、装饰:背面不仅有横向的生长线、肋,还有纵向的肋、脊、槽;腹面一般只发育横向的生长线、肋,纵向装饰不发育,所以腹面比背面平整。
分类系统
根据壳体形态大体上可分为5个目:
1、直管螺目:两侧对称或辐射对称,壳顶尖削、背腹区分不明显,口缘平直,无唇,较原始,从寒武纪最早期开始出现,与原始的单板类、腹足纲、腕足动物门、喙壳类、海绵、虫管及其他一些分类位置尚不明的小壳化石共生,成为地质史上第一次大量出现的多门类带壳动物群。
2、软舌螺目:两侧对称,胎室锥形,背腹区分明显,口唇显著突出,自寒武纪早期才开始出现,主要与三叶虫共生,绝灭于古生代末。
3、双管螺目:两侧对称,幼年壳体呈细管状,管内有横板,管壁厚,有口唇和明显背腔。
4、房管螺目:两侧对称,幼年壳体呈管状,管内有横板。向成年过渡时生长角显著扩大,住室腔大,壳壁单层且薄。
5、球管螺目:两侧对称,胎室球形。
化石分布
软舌螺生活在陆缘海中,除了高盐度的白云岩之外,其他细粒度海相沉积中均有保存,而以在泥岩中 最多。大致有三种生态类型,即浮游、移动底栖和固着底栖。
自寒武纪初开始出现,在当时古陆的陆缘海中常与其他早期骨骼化石一起富集成为寒武纪系界的主要标志。早寒武世早期的软舌螺特点是个体小,口缘平直,壳饰简单。早寒武世中期壳体构造复杂多变,具口唇类型增多,个体也较大,从奥陶纪开始衰落,至二叠纪末全部灭绝。地理分布比较广泛。不少属种具全球分布特点,因此对地层的划分对比有一定意义。
价值
软舌螺被应用于寒武—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寒武纪建阶划带中起着标准化石的作用。
参考资料
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view-94930.www.techcn.com.cn.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