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南洋杉
智利南洋杉(学名:南洋杉属 araucana (Molina) K.Koch):成熟的树木在树冠处拥有高而挺直的树干和一束分支。年轻智利南洋杉具有'圣诞树'的形状,树干下部的分支稍后脱落。
智利南洋杉在生存过程中需要适应一些自然的森林火灾,并可能需要由这些低水平的山火来维持种群。几个不同的变种、亚种和变型种。智利沿海山脉生长的物种与安第斯山脉的树种有着不同的遗传基因。分布于智利和阿根廷。
形态特征
智利南洋杉直径1-1.5米,高度30-40米。常绿乔木,枝条轮生;冬芽小。叶螺旋状排列,鳞形或卵状三角形,叶形及其大小往往在同一树上也有变异。雌雄异株。雄球花圆柱形,簇生叶腋,雄蕊多数,紧密排列,药隔延伸,具4-20个悬垂的丝状花药,排成内外两列,花丝细;雌球花椭圆形或近球形,单生枝顶,有多数螺旋状着生的苞鳞,苞鳞腹(上)面有一相互合生、仅先端分离的舌状珠鳞一,每珠鳞的腹(上)面基部着生1枚倒生胚珠,胚珠与珠鳞合生;苞鳞先端常具三角状或尾状尖头。球果直立,椭圆形或近球形,二至三年成熟,熟时苞鳞脱落;苞鳞宽大,木质,扁形,先端厚,上部边缘具锐利的横脊,中央有三角状或尾状尖头,尖头向外反曲或向上弯曲;舌状种鳞位于苞鳞的腹面中央,下部合生,仅先端分离, 有时先端肥厚而外露;发育苞鳞仅有1粒种子;种子生于舌状种鳞的下部,扁平,合生,无翅,或两侧有与苞鳞结合而生的翅。子叶通常2枚,稀4枚,发芽时出土或不出土。
智利南洋杉非常独特,成熟的树木在树冠处拥有高而挺直的树干和一束分枝。年轻的智利南洋杉具有“圣诞树”的形状,树干下部的分枝稍后脱落。光滑的树皮颜色为灰褐色,厚度可达8厘米。水平分枝从躯干以上八分之三处出现,树一年四季覆盖着鳞片状的叶子。不同的树木长有不同性别的花朵。上部分枝发育出大锥状体,并会长出明亮的橙棕色种子。
生长环境
智利南洋杉有几个不同的变种、亚种和变型种。智利沿海山脉生长的物种称为“Cordillera de Nahuelbuta”,另有两个变种。这些沿海的变种被认为与安第斯山脉的树种有着不同的遗传基因。
这些树木在发现它们的山区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景,它们高挺的树干在高山中非常罕见。智利南洋杉常常在混交林中生长,这里也生长着很多南青冈(南青冈属 pumilio)落叶松,在这些成片的小松树的树冠上会出现高大的智利南洋杉。
智利南洋杉在生存过程中需要适应一些自然的森林火灾,并可能需要由这些低水平的山火来维持种群。闪电引起的火山活动和火灾是该物种生长的常态,并通过它们来定期清除速度长的更快的物种如南青冈(Nothofagus pumilio)来帮助维持森林组成的生态平衡。
分布范围
智利和南美洲的阿根廷。这个物种在被安第斯山脉分开的这两个国家中生长。范围从海拔900米延伸到海拔高度1800米。
变种分化
保护级别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持续的火灾,数量正在不断下降。 2000年和2001年期间,智利南部数千公顷的土地被火烧毁,也导致大片的林区烧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主要价值
几个世纪以来,智利南洋杉的高大树干一直用于建筑,它的木材非常耐用,并运用于建筑物、航船和家具。在建筑行业,它通常以巴西杉“Parana pine”的形式出售。因姿态优美,具有一定的园林用途。在中国的广州市、厦门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海南省等地均有露地栽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