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辛庄村

辛庄村

辛庄村位于济南市东部,巨野河西岸,东与李家寨村隔河相望,西与谢家村接壤,北邻杨家村,南接孙村村,隶属济南市历城区孙村镇管辖。

据村中天启年间所立碑文记载,村民于明初由直隶枣强迁此, 以建新村之意故名“新庄”,村址在今村北半里处。1976年,历城县加大狼猫山水库库容,库区横岭村迁至孙村,定名为“新村”,当地政府为避免村名混淆,将新庄更名为辛庄,沿用至今。

全村地处泰山余脉北麓,地势平坦,土地厚薄不均,喜涝怕旱。多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番薯及其它杂粮。

境内交通便利,连接济王公路和济青高速路的县乡公路自境内穿过,北距胶济铁路4公里,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8公里。境内驻有济南晨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山东省金利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老年活动中心。

村情介绍

2000年,全村有113户,434口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3‰。现有田、李、韩、张、杨、董、邢、王、林、辛等10个姓氏,均为汉族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0.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分别为20∶60∶20。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5000万元。

该村是经济强村之一。 1994~2000年连续7年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1997年,村支部被中共山东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0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被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大事记

1930年,讲书院(佛都寺庙) 主持方海忠在庙园里建马蹄窑烧砖,村民以做窑工为生。

1946年2月,新庄农民协会成立,田传业、田传增分别当选为主任、副主任。

6、7月,田传业、田传增带领20余名农协会员,先后两次参加中共历城县委组织的破坏敌人军用交通线--胶济铁路行动,10公里铁轨被扒掉。

1950年12月,实行土地改革,全村48户人家,160口人,分得土地6.7公顷。是年,办起初级小学,教师田传江。

1951年3月, 村民中有9人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其中田文生失踪,其家属享受失踪军人家属待遇。

1954年秋, 掀起互助合作运动,全村成立4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次年冬,4个互助组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主任田文水。

1958年,在村南建济南历城四中校舍。

1960年,第一生产队打浅井1眼,可浇灌农田1.4公顷。

是年,村中通电。

1973年8月,新庄大队党支部成立,书记李宝财。

是年,钻第一眼深井,可灌溉农田20公顷,粮食单产由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

1974年秋,建砖厂,年产红砖100万块。

1975年,打深井1眼,埋设管道500米,修水渠400余米,扩大水浇地20公顷。

1976年5月,新庄更名为辛庄。

1982年4月,钻第三眼深井,安装压力罐,全村用上自来水。

1984年3月,成立辛庄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田继银,下辖3个村民小组。

1985年,村干部集资5万元,向县民政局、银行借贷5万元,共投资10万元,利用村委会6间草房建起社会福利服装厂,17名残疾人自带缝纫机入厂。

1986年3月,建果园4公顷。

是年,投资15万元,建起酿造厂。

1987年4月,投资10万元,埋设地下管道700余米,建成高标准节水灌溉田,全村水浇地达到40公顷,并可浇灌邻村农田。

1989年3月,村党支部副书记蒋世萍将承包本村社会福利服装厂当年所得提成60万元,无偿捐给集体,用于企业再发展。

1992年2月,辛庄村经历城区验收,成为“小康文明村”。

1993年4月,投资8万元,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5台套,实现全村购种、耕地、播种、灌溉、收割、灭虫等六统一。

是年,投资40余万元,将村内街道600米铺设沥青路面。

是年,投资40余万元(其中村民入股20万元)与镇农技站联办康山加油站。

自是年始,村民“三提五统”费由集体负担,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生活补助费20元~30元;现役军人家属每年补助1200元;特殊困难户每年补助500元;考入大中专院校(含成人教育)者,每人补助500元~1000元;14岁以下独生子女,一次性办理养老保险。

1994年3月,租谢家村土地,投资500万元建历城区标志服装厂、兴达餐厅、木器厂。

1995年4月,租谢家土地1.5公顷,投资500万元建设商业区。共建商品房4500平方米,40户入住,其中外地工商户30家。

1996年6月,历城标志服装厂被全国保安协会确定为全国标志服定点厂。

10月,建成“二七”集贸市场,18~23日举行首届物资交流大会。

是年,村党支部书记李宝财将承包历城标志服厂6年所得提成费420万元,无偿捐给集体,用于企业再发展。

是年,投资200万元,建泡沫厂。

1997年7月,标志服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大型二档乡镇企业”称号。

9月,村小学并入谢家小学。

是年,村党支部被中共山东省委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8年6月,租用孙村土地2公顷,投资450万元,建橡胶厂、装饰材料厂。

12月,投资20万元建水塔。

是月, 实行股份制改革,济南兴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董事会由9人组成,董事长李宝财;监事会由5人组成,主席田继银。

是年,投资40万元,建设占地5500平方米的街心花园。

是年,历城标志服厂通过ISO9002产品质量认证,获产品进出口经营许可证。

是年,李宝财被授予济南市劳动模范称号。

1999年7月,投资300万元建外贸服装厂。

是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王修智,济南市副市长刘克昌视察历城标志服厂。

是年, 北京举行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历城标志服厂制作1000套空降兵迷彩服,10万套陆军夏装等用于阅兵。

是年,从孙村镇对口帮扶的欠发达地区鄄城县招服装工55人。

2000年3月,中共历城区委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区各级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向辛庄村党支部学习的活动。

5月12日,济南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辛庄村召开。

是年,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高新亭、市委副书记段义和来村视察。

是年,该村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2001年春,山东金利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辛庄镇挂牌,总投资800万元,占地15.3公顷。

5月,租用谢家村土地1.9公顷,建公司销售处、食堂、仓库。

6月,村支部被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是年,投资50万元,建丝绸公司、木制品工艺厂。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成立前,全村只有几户人家,拥有耕地6.6公顷,粮食亩产80公斤, 总产8000多公斤。1954年响应政府号召,全村成立了4个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冬,4个互助组联合组成一个初级社;1956年2月与孙村5个初级社联合成立孙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成立第五、二十五生产队归孙村生产大队所辖。从谢家村、孙村调整部分土地归两个生产队耕种,土地总面积达到47公顷。

1960年,第五生产队将村东一眼辘轳井安上水车,用耕牛牵引提水,始有水浇地1.4公顷。1962年通电后,全村4眼浅井,可浇地13.4公顷,亩产300公斤,总产量达8万公斤。

1972年1月, 新庄生产大队成立,党支部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73~1977年, 投资25万元,钻深井2眼,修变电室2处,架设低压线路600米,修水渠400米。埋设管道1200米,使村40公顷土地变成旱涝保收高产田,粮食亩产突破千斤大关,总产达到3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有所增加。由于一家一户经营,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为解决这一矛盾,1993年村委对全村耕地实行购种、耕地、播种、灌溉、收割、灭虫等“六统一”。引进优质麦种烟幅188号、 09401号进行更新换代;投资8万元购置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共5台套。2000年,全村粮食亩产700公斤,总产48万公斤。

第二产业 该村工业始于1930年前后, 由于地少人多,单一务农难以为生,故村民多到境内讲书院砖窑厂做窑工谋生。

解放后,生产队先后烧过石灰、,规模小,从业人员60人,年均收入2000余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蜂窝煤厂和面包厂,因资金不足、销路不畅等诸多原因,很快下马。1985年, 投资10万元,建起社会福利服装厂,17名残疾人自带缝纫机入厂,村两委成员带领职工学技术,找销路,闯过一道道难关,终于使服装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在企业发展中,该村始终坚持招标承包经营责任制,选好承包人,承包人在经营中尽职尽责,与职工一起艰苦创业,取得骄人的经营业绩。第一、二轮承包人,村党支部副书记蒋世萍、村党支部书记李宝财分别将所获承包金60万元、420万元无偿捐给集体,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1994年以来, 先后4次包租谢家、孙村土地,建起标志服厂、橡胶厂、泡沫厂、装饰材料厂、外贸服装厂。1998年,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成立济南兴财实业有限责任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宝财,监事会主席田继银。到2000年底, 公司拥有8家分厂,16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金额5000多万元, 年产值6000多万元,年利润达800多万元。全村80%的劳动力进厂务工, 70%的农户为公司股东, 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 人均存款余额8000余元。

企业的发展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韩喜凯、副省长郭长才等省、市领导多次来标志服厂检查指导工作。该厂也于1997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大型二档乡镇企业”称号。1998年通过国家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产品进出口经营资格,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1999年, 生产空降兵迷彩服1000套、陆军夏装10万套等,成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50周年阅兵的专用服装。

第三产业 新中国成立前后,有货郎2人,经营针头线脑,本小利微。随后,陆续办起磨坊、挂面坊、豆腐坊、代销点、小饭店等,收入甚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步伐,以标志服厂为依托,建设商业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4年租用谢家村土地,投资500万元,建商品房4500平方米, 1996年建立起“二七”集贸市场。此后,每年的10月份举办秋季物资交流大会,引来八方客商。2000年底, 商业区内共有工商户44家,其中外来工商户30家。分别为商店16家, 中小型饭店18家,服装经营、维修网点10家,年创收60万元。该村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优势,办起集体、个体加油站各1处,年创收20万元。为方便客户,集体办起招待所和兴达餐厅,效益可观。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0人,实现总产值20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0万元,创利税15万元。

随着工业的发展,运输业逐渐兴起,全村共有载重汽车8辆,拖拉机12部,年纯收入30万元。

特色产业 2001年春,山东省金利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800万元,承租村里耕地15.3公顷,每年向村委缴纳承包金10.02万元,集花木繁育、绿色设计、观光旅游于一体,进行综合经营,引进中外名贵花木90余个品种,5万余株。与山东省老干部局、老年体协联合建设的省老年活动中心,设游泳馆、钓鱼池,两处景观当年年底可对外开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新中国成立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村里没有学校,学龄儿童要到1公里外的孙村小学上学,入学率仅20%。1955年办起初级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可就地入学,五、六年级到谢家小学就学。“文化大革命”中,始办完小至1982年。199 3年投资20万元,在村东建高标准小学及幼儿园,1997年,小学撤并到谢家小学。自199 3年始,村里对考入中专者奖励500元,考入大专以上者奖励1000元。新中国成立后,共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7人,大专5人;有1名职工获本科学历,3名职工获大专学历。1985年以来,建起职工技校等,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干部、职工上岗培训,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和干部的管理水平。2000年,有80多名村民担任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人多地少,仅有少数人家拥有土地,多数村民靠被人雇耕、做窑工为生,过着贫困窘迫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仅有7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50公斤,人均纯收入50元。1962年全村通电。1978年,人均粮食200公斤,人均纯收入1200元。1982年村民用上自来水,1999年全村供暖气。2000年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人均存款余额8000元;村民都住进标准较高的住房,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50辆,其中个人拥有18辆,各种摩托车110辆,程控电话87部,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

村庄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全村仅有1条街,狭窄不平。村民住土坯草房,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住房条件逐步改善,砖墙瓦顶逐渐取代土坯草房。1970年后,住房以钢筋混凝土、砖石瓦结构为主。1994年,投资40余万元,对3条主要街道进行硬化,铺设沥青路面,安装了路灯。同年, 投资120万元,在历城四中原址上建起村委办公楼。1995年,结合商业区开发,建高标准商住两用商品套房40套,40户村民入住。新修大街600米。1998年,投资40万元。在商业区建占地5500平方米街心花园,并固定3名环卫工人负责街道养护、市场清扫, 保持道路清洁、美观。2001年,开发村民住宅区,首批共建6套户,人均住房面积60平方米。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福利水平逐步提高。1982年全村用上自来水,幼儿免费入园,小学生免交学杂费,升入高中以上学生给予一次性奖励。自1993年收缴集资、三提五统费以来,全部由集体负担;对女55岁、男60岁以上的村民, 每月给予生活补助费20元~30元;现役军人家属每年补助1200元;对特困家庭实行救济,每户救济500元。特困户予以特殊照顾。田传信60多岁,老伴残疾,无住房,被安排看机井,为其盖房子3间,老伴进福利厂当保洁员。对14岁以下独生子女一次性购买终身养老保险。建立村卫生室,购置常用医疗设备,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就诊,医护人员送药上门。

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注重两个文明一起抓,连年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半年初评,年终总评,严格标准,认真评选,评选出的十佳文明标兵户、好媳妇、好公婆、好丈夫、好干部、好青年,披红戴花,大力宣传。投资10万元,扩建文体娱乐中心,购进体育娱乐器械,组织老年人参加老年迪斯科、健身操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自1996年始,利用10月份的物资交流大会,邀请10多个文艺团体前来演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94~2000年,连续7年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评为济南市“文明单位”。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6年3月,田子英在淄博市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该村长期隶属孙村生产大队,1972年成立新庄生产大队,有2名党员,与当时的孙村联中组成联合支部,支部书记孙玉田。党员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在孙村联中进行。期间,发展党员5名。1973年8月,中共新庄生产大队第一届党支部成立,书记李宝财、副书记杨东玉、支部委员田子英。多年来,党支部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了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均在村办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成为技术骨干,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2000年,全村有党员29人。1995~2000年连续被中共历城区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00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和2001年分别被中共山东省委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6年2月,经章丘区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发动,成立新庄村农民协会,组织领导群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抗击中国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斗争。解放战争中,组织群众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互助组联合,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主任田文水。1956年,孙村高级社成立,新庄归其管辖,成立第五、二十五生产队。1972年1月,新庄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主任田文祥,副主任杨继才,委员李玉山。1984年,辛庄村村民委员会成立,主任田继银,副主任蒋世萍,委员田明利,下设3个村民小组。2000年,辛庄村村民委员会由3人组成,主任田继银,副主任李玉山,委员赵淑云,团支部书记李青,民兵连长田明利,妇联主任赵淑芸。自1984年以来,村民委员会4次被中共历城区委、区政府评为历城区模范村委会,10次被中共孙村镇党委、政府评为孙村镇模范村委会。

人物简介

杨东岳(1929~1981) 显微外科专家。1948年考入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前身)。因成绩出众,1952年9月被送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师班学习。1953年9月回山东医学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显微外科专家,是中国显微外科的开拓者之一。曾任全国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中华医学会理事、全国骨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伤骨科教授、副主任、华山医院显微外科研究室主任。他毕生从事显微外科、手术外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创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1966年2月13日首创成功)。世界著名显微外科专家伯恩克称:“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的手术是中国首创,是世界上做得最早、最多、成功率最高的……”1973年3月,他与美国医生同期完成创离皮瓣移植。1977年完成世界首例带血管神经的异体全膝关节移植手术等。另外,他还首创和完成了游离肌肉移植、肢体病段切除再植、游离肋骨移植、神经血管带皮瓣移植、针麻下进行动脉瘤手术等。这些成果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1981年,因患癌症去世。著有《显微外科学》。他的名字收录在《世界医学界名人录》和《辞海》中。

李宝财 1948年4月4日生,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1965年5月任团支部书记,19 68年任生产队副队长,1969年任民兵连长,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73年8月起任辛庄村党支部书记。1985年带领两委会成员筹集资金10万元办社会福利服装厂,经15年发展, 形成8家村办企业、1家外资企业的企业集团。工农业总产值达8000余万元。辛庄村党支部两次被中共山东省委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他个人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市政府授予“济南市劳动模范”“济南市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当选为济南市十二届人大代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兴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名胜古迹

讲书院 原名福圣寺,位于村北700米处的巨野河畔。始建于元代,据碑文记载,至民国初年已先后重修5次。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石结构,灰瓦覆顶,布局讲究,具有一定规模。现存山门1间,前殿1座,面阔3间,进深1间;后殿1座,面阔3间,进深2间;东西配殿均面阔3间,进深1间,配殿内墙上有壁画。东配殿北有钟楼1座。在西配殿北山墙外有二层藏书楼1座,上下各面阔5间,进深1间。后大殿东山墙下,有太阳宫1座,面阔1间,进深1间,四壁有壁画,宫内还有清光绪元年(1875年) 重修碑。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晨美玻璃制品公司使用维护。

前殿原有四大天王塑像,后殿正中有释迦牟尼坐像,左有老子塑像,右有孔子塑像,背后是倒坐观音塑像。此外还有大小塑像百余尊。这些塑像,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

传说福圣寺在全盛时期有大小僧众70多人,至民国初年,一直由济南府东关净居寺管辖。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福圣寺已成为远近僧侣讲习经卷的中心,因此改名讲书院。

目前,寺院前殿外尚存古柏两株,其中一株已枯死,另一株仍枝繁叶茂。

古柏 在村北 (今晨美玻璃制品公司院内)。树高约11.5米,树围2.1米,基围2.65米,干直,顶部干枯。5米高处分层生11枝,曲交错。树冠呈不规则状,东西5米,南北8米,长势弱。距此树4米处,有1株枯死的同龄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