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波
曾少波,2002年9月考入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师从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周国光教授,攻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到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主要讲授现代汉语、社会语言学、人文科学概论等课程。
学术著作
曾少波老师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语言类)《曾巩律诗用韵考 》、《肯定、否定和羡余 》、《论词和临时短语 》等,(文学类)《妙玉研究综述 》、《\u003c金锁记\u003e的叙事艺术管窥 》等,研究生毕业论文《“没有VP之前”研究 》进入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学术思考
语言思考
杨文波《\u003c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u003e讨论综述》(原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记录了曾少波语言学思考的部分观点——
曾少波更是直截了当地断言:“网络语言”,充其量是个新东东,代表不了“21世纪语言发展的方向”,最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些奇异的色彩。“网络语言”能否成为主流,就像快餐只是快餐,在可预见的未来,它成不了正餐一样,则是用不着讨论的。
曾少波质疑:“网络语言”真是一种语言吗?“网络语言”是否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网络语言”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母语的面貌,使母语的音位、语汇及语法系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渐变?
哲学思考
对《哲学、科学与人文》的思考——
起初,哲学就是科学;近现代科学兴起后,似乎只有实证科学或实验科学才是科学,其余无法达到精确概念的学问充其量也是“准科学”,而不够“科学”资格。
这就好比人文。
指称中有“人文”这一概念,在近现代,其对立面就是“科学”,由此“人文”不是“科学”;不过在中世纪以前,“人文”又或者“人性”的对立面是“神性”,如此说来,“人文”不迷信,因而又可能是科学的。
还有一种看法,所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内,仅就其对人性、对人类的深切关怀而言,又都是人文的。